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68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139篇
统计学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经理人》2010,(9):106-107
作为一名摄影师,Frank喜欢大都市的喧闹也喜欢郊外的宁静,而纵横驰骋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总能让他找到自己对现代社会最独特的视角,他疯狂的迷恋着简约而有力量感的线条,这也正是他摄影中最重要的风格。  相似文献   
52.
不管是发达的大都市,还是偏远的小山村,都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没有传说中的侠肝义胆,也没有惊世骇俗的伟业,更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他们是生活在数海里的一群人。那平淡无味的数字组合,那烦琐细小的数据与报表,是他们朝朝暮暮、年年岁岁的厮守。  相似文献   
53.
2006年8月,我舍弃了在安徽老家经办了七年的幼儿园,把孩子丢给种地的父母,和爱人一起来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54.
刘重 《城市》2007,(4):11-13
一、日本横滨建设国际港口城市的三大特色 (一)突出港口特色,发挥港口优势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港口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相似文献   
55.
城市减压是城市化发展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但一直以来治标不治本:高路网经济"闭关自守",发展空间受阻,双方"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那么,我国东部许多实力相当、规模接近的中小城市群,与纵横交错的高路网要实现优势互补,就要双方联动.确立点轴地理经济形态,依托高路网,发展以服务区经济、道口经济、虚拟城区特色经济为主导的高路网经济,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模式:虚拟大都市区.以浙中城市群为例,构建"婺州大都市区",以虚拟化形式实行大都市带动区域发展,达到城市减压、高速公路创收、点轴区域经济发展三赢态势.  相似文献   
56.
<北京纪事>:文化是现代奥株匹克运动的支柱之一.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会给北京文物保护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北京文物局出台了哪些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57.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浙中名城义乌,感觉到这里的节奏不亚于大都市:无论是国际商贸城里令人眼花缭乱的1900多个大类、40余万种商品,还是肤色各异的8000余名常驻义乌的外国采购商,或是停车场里“直达香港尖沙咀”的班车,都让人深深感觉到这座现代商业新城的活力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58.
城市化战略中的城镇规模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有的城市规模与分布存在着诸如规模分散、集中度较低、小城市比例过大、在发展与建设上盲目追求扩大城市规模而导致城市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合理确定我国小城镇的适宜规模,对促进我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中的城镇规模与布局可采用比照法,专家意见法等方法来确定。  相似文献   
59.
美国大都市区化及中国城市化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可 《齐鲁学刊》2005,(4):115-118
从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轨迹看,都市区化已经成为美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主流组织模式,是推动美国经济繁荣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它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具有重大启迪作用。中美城市化模式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都市区化是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中国以都市区的城市化组织模式取代传统的城镇体系组织模式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60.
赵书 《北京社会科学》2002,(4):72-75,132
民俗,是指人们的风俗习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是研究北京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健康向上的民俗,对于凝聚民族的力量,激发昂扬的斗志,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俗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文明标志,是展现古都风貌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北京民俗史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和北京市民形象建设有机结合,使城市充满人文关怀的时代气息,应成为推进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