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97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强调天人谐调构成了《汉书》的一大文化特色。这反映了秦汉以来贯通天人的学术思潮,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自我约束;它昭示人们要效法天地,顺应自然规律,珍爱资源,保护生态。对于统治者来说,则应施仁政,躬节俭,振贫穷,恤孤独,扶助弱势群体。如此方能真正形成一个和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2.
《太平经》宗教化的尝试首先是对道家天道观的继承与改造。它吸收了阴阳五行观念和当时盛行的儒学神学化的思想,将道家的道本论、生成论转向元气生成论,由守道走向守一,由天人感应进至天人一体,试图通过道术合一实现人合于道,从而初步构建了道教的理论基础。此外,《太平经》理论中的矛盾之处暴露出了其思想来源的多端,是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3.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造化与心源”、“形似与神似”这两对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4.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产生于同时代,然而两书的历史意义却迥乎不同。前者被视为汉初黄老道家的理论总结,而后者则开辟了“独尊儒术”的新时代。长期以来,人们多注意到《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对立,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思想的内在关系。比较两书在三个主要方向的同异,可看出《淮南子》为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确立提供了可供利用和改造的思想材料,进而揭示出西汉学术由尊道向尊儒转变的逻辑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5.
司马迁天人观的多重性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是多重的,他既相信天命,却又对天命持怀疑的态度,进而在一些地方否定天命论.司马迁的多重天人观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司马迁的思想渊源,西汉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并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46.
黄瑾宏 《唐都学刊》2008,24(2):27-30
"诚"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不仅是道德准则,更体现为天道本体与人性的根源."诚"贯通天人,为儒家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终极依据.内求于心的"诚之"工夫是达致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的修养途径.梳理"诚"的道德哲学的内涵对于诚信缺失的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道德启示.  相似文献   
147.
祥瑞灾异赋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以自然界异常现象为描写对象的赋。宋代的科技、人文水平和政治变革对天人感应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使该学说得到了宋人的尊重和强化,大致呈现五种基本形态,即天监说、运气说、德行说、召感说、民意说。宋代祥瑞灾异赋比前人更加深化了学理内涵,现象反映和问题提出也更加尖锐深沉。它理性思考自然界异常现象;突出"为人事"的政治目的;借助天人感应来构筑修平学说;以学理发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8.
中国哲学集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性于一体,博大而精深,其中的"天人之学"更是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理解和体认中国哲学的必由之路。与中国哲学同为东方哲学的伊斯兰哲学,则是秉承多重文化于一体并有自我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哲学形式。穆斯林入华之时,伊斯兰哲学的思辨方式是其精神领域的主要指导原则;穆斯林留居中国之后,中华文化开始浸润穆斯林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在此情况下,中国穆斯林意识到在坚持信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援引和介绍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并认识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重建礼拜寺记》和《来复铭》就是这种尝试的较早例证。  相似文献   
149.
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人关系论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出现了不同于前代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天命与谶纬之说、宗教神学的结合以及天人相分之说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史家对天人关系问题探讨的连续性和走向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对于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发展,以新的形式将天命继续留在人们的思想中,并往往用来说明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用以附会朝代的更迭、盛衰;另一种是沿着究天人之际路线发展,进一步走向天与人相分的思想境界。这两种情况不仅反映在这一时期史家所撰的史书中,也反映在史家对客观历史的评论中,并展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0.
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存世著作为蓝本,就其"天有显道"的生态伦理意识、"天工开物"的生态伦理实践观与"物尽其用"的生态伦理保护观进行梳理和发掘,旨在揭示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同时,阐发其"天人秩序法则"重建的伦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