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02篇
社会学   88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东岳论丛》2016,(3):106-114
唐岱在《绘事发微》之《自然》篇中提出了"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思想,表明笔墨之自然与天地之自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一共同性使笔墨之自然能够合于天地之自然。这一共同性关键在于对自然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自然即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天地之自然"指的是天地化育万物时那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笔墨之自然"描绘的是天地中那处于生命的自然状态的山水,也因此笔墨成为绘画显现天地生生本体的载体,二者相合于体现自然状态的生命境域。但是,唐岱并没有详细解释二者的根本差异与相合的方式。从当代自然美学的视野来看,天地之自然是自然审美对象,而对应于西方自然观的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观,"天地"近似于自然美学中"自然","笔墨之自然"所描绘的应是形而上的天地观。"相合"思想折射出的重大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贯通自然美学与艺术美学。而笔墨为何能描绘山水生命的自然状态,完成与天地之自然的相"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对于人生具有指导作用,人生哲学乃哲学之灵魂。他提出了以觉解为基础的"人生境界说",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旨归,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其最终归宿就是"仁"的境界,其间的演变表明了冯友兰对人生思考的不断深化和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如今,西柏坡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有的精神家园,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八方蔓延,愈发繁华。我们欣喜地看到,西柏坡精神已穿越时空,昂然屹立在东方之巅。《西柏坡之恋——张志平诗词暨名家书法精品集(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正是通过作者饱含真情的诗词,以书法为主,以篆刻、图片为辅,把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世人捧出了一部内涵丰厚、意韵深远的西柏坡巨著(重达十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国"、"家"一体,"法"、"礼"合一的社会结构特点,对服饰提出了"身份化"的要求,使服饰成为道德的象征、行为的约束、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古代以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的"泛艺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结构,对服饰提出了"艺术化"的要求,使中国古代服饰突出了平面化、流线美的审美特征,发展了平面剪裁的服装制作方法;中国古代重结构、重功能的"阴阳"思维模式,使服饰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影响,通过类比与自然、人事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象法天地"成为服饰形制、颜色选择等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上衣下裳"成为天尊地卑的宇宙秩序及君尊臣卑的象征,而天道定数、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观念都在服饰的形制、颜色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感谢《新天地》期刊的编辑以及各位领导:
  我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一名退休职工,现年80岁了,去年被所里评为快乐老人。这份快乐是《新天地》带给我的。《新天地》曾刊登过的文章《最后的工作--中国现代儿科学奠基人周华康遗体捐献现场侧记》,让我深为周华康教授宏大胸怀所感动,也很想学习周教授的献身精神,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  相似文献   
16.
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非洲,夫人程虹随行。这是程虹第一次随李克强出访,也是中国新一任总理夫人首次正式亮相。 作为总理夫人,低调、平和的程虹首次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出现在她简历中的所有关键词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学博士、大学教授、下乡知青……程虹在郑州长大,从郑州七中的中学生到郏县插队的知青,从一名大学生到首都经贸大学的知名学者。汝河之畔,在她的成长之路上烙下深深痕迹……  相似文献   
17.
苏轼岭海山水诗是其晚年生命实践与人生哲思的艺术外化:首先是超越世俗功利而体认自我本体性之孤独存在,然后是融入无穷宇宙以成就自我无待之自由生命,兼能执著现实承当士道文心,最后是以和陶范式开掘内在心性境界,由诗艺风格之平淡发溢为生命精神之平淡,完成诗、人、道之圆满统一.它标志着苏轼经由山水审美而追求内在超越,肯定个体感性生命又调谐社会理性要求,尽性以至命,塑建全新理想人格而达到“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8.
陈来 《江海学刊》2015,(3):11-20
"天地之心"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篇也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语。汉代董仲舒说"仁,天心",这是汉代儒学宇宙论的重大发展。北宋程颐反对"静见天地之心"的说法,主张"动见天地之心",邵雍之子邵伯温认为天地之心不可以非动非静,动静之几为天地心。南宋朱子把天地之心作为仁说的基础,但这并不是简单回到董仲舒,而是把北宋儒学对《周易》的讨论中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与"仁"联系起来,用仁去规定易学讨论中的天地之心,使仁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的一种说法,由于他过于关注心,相对忽视了仁,所以他对天地之心的阐发,只是着重于心之灵明。罗近溪以生生之机为天心,但是他没有把这看作是仁体的大用。  相似文献   
19.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其次,论述了音乐接受中"人情不同,各师其解"的情况,着重分析了音乐接受的基本层次和"人情不同"导致对"和声"接受的不同情况。最后,分析了音乐接受的作用,即具有养性娱情"与天地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韦伯把伦理划分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并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信念伦理。信念伦理要么是神秘主义救赎宗教的产物,要么是出世救赎宗教的产物。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真正的救赎宗教,其伦理也非真正信念伦理。中国传统社会的世界观是关注经验世界的,是关乎天地人的政治哲学;关心的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因此,关系和谐伦理抓住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本质特征。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都关注经验世界;但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当代社会,随着新的哲学文化的产生,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呈现了统一的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