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64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97篇
管理学   2092篇
劳动科学   141篇
民族学   692篇
人才学   557篇
人口学   80篇
丛书文集   4261篇
理论方法论   733篇
综合类   9207篇
社会学   1483篇
统计学   306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440篇
  2022年   414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516篇
  2014年   1068篇
  2013年   920篇
  2012年   1122篇
  2011年   1343篇
  2010年   1208篇
  2009年   1285篇
  2008年   1603篇
  2007年   1131篇
  2006年   1003篇
  2005年   994篇
  2004年   989篇
  2003年   976篇
  2002年   793篇
  2001年   698篇
  2000年   577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381.
382.
383.
384.
韩民族有其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兴”与“风流”.与中国文化中的“兴”立足于伦理本位、追求“大同”的精神不同,韩民族的“兴”与“风流”根植于生命本体,追求重生精神,进而使“兴”与“风流”直接与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相联系并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韩民族先民具有的自然原始性、巫术性的歌舞形式,在游戏的文化功能中,形成了“兴”与“风流”的文化特性,而其全员参与性、与“神”的沟通性和规范的游乐性则构成韩民族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85.
沈艳 《生存》2020,(6):0043-0043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具备已经成为了时代对未来人才必备素养的要求。而作文作为一个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锻炼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386.
387.
"意识"是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胡塞尔现象学中,"意识"概念有"作为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两个最基本的含义,前者作为意向体验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后者作为"内意识"或"自身意识"不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但却是构成意识体验之统一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内意识作为内感知和意识作为意向体验的分析,试图对意识及其意向体验进行现象学的澄清。  相似文献   
388.
在面向大众普及高等教育的进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尽管目前国家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在采取新政,但高校教学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回避,本文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观点,旨在与高校的同仁切磋交流。  相似文献   
38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羽毛球专项学生和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羽毛球多球训练对高校学生战术意识培养的影响,同时为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0.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