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80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82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原文: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解读:王祥,晋朝时期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渐渐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  相似文献   
62.
本文试从“人我”关系亦即我与他人或他者的关系这一角度 ,重读孔子和儒家传统有关的思想 ,以期重新接近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深刻伦理意义。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作为能够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我对他人的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仅仅规定我与作为父母的这一特殊他人的特殊关系 ,但是 ,这是我与“第一”他人所发生的“第一”关系。作为我的第一他人的父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切他人的“原型”,而我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已经是我与其他一切人的伦理关系的“原型”。本文从分析孔子所说的敬开始 ,孔子对中之敬的强调表明 ,远非某种自然感情 ;敬作为我对他者之敬蕴含着他者的某种“超越”性和我作为我的“主体”性 ,一种“我而为他”的主体性。最后 ,对作为的构成部分的“事死如事生”亦即为父母居丧守以及祭祀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3.
翠儿 《当代老年》2008,(8):54-54
子”在今天的语义中是指顺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个意思,是孔子把“”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这样定义“”:“祭称子、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子”。  相似文献   
64.
动画作为有效的教育形式,深受儿童的喜爱,动画是儿童群体所接触到的主要媒体之一,儿童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着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在个体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儿童教育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之一,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对动画艺术形式对儿童文化教育的价值机制进行探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5.
论文对以往学界以训诂方法考察《论语》中“仁”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仁字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后来才有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按逻辑层次,从《论语》文本出发,逐一解析“仁”的意义。论文认为孔子对“仁”的意义更强调外在对他者的影响,为达到“仁”的目的,孔子设计了很多规范。与时人观念不同,孔子认为“仁”不等同于才干,与职守不一致,它是一种大爱,事功成就施诸外界社会。孔子仁学体系可以概括为:—忠—仁—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6.
道自古具有维护家庭年长者权威和成员间融洽相处的作用,且被认作是"诸德之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基础;因其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具有的政治色彩和社会矫正功能自然成为伦理学与政治学关注的对象,但道的"弥散性"和"基础性"特点使得它没有局限在某个学科的研究视域之内。近年来,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趋势使得道研究的领域和价值诉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道,了解道态度变迁情况、道态度年龄与地区等差异情况、道态度与心理因素的关系、道态度的改变、能否通过道教育改善人们心理和行为等系列问题,使心理学成为道研究、学科整合趋势的主线,探求其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独特影响作用,发掘道对于道德失范行为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矫治潜力。  相似文献   
67.
社会效益日渐显现在漪汾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记者邂逅了一位原姓老人,他是本刊的一位作者,曾经专门到杂志社送过稿子,所以就认识了。他今年80岁,老伴去世后,每天中午,女儿都要从单位跑回家给他做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上班,时间很紧张。自从中心开办以后,老原便到中心解决午餐,他的女儿再也不用急急忙忙往家赶。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多好啊,每天饭菜不重样,吃完饭,把餐具一放,就可以回家了,多省事。这里还有一样最好,能交好多朋友。以前,住在一个楼上也不认识,不  相似文献   
68.
巴金在中国文坛上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 ,没有哪一个像他那样通过对一系列独特的悲剧性男性形象的塑造 ,提出了中国男性精神解放的重大课题 ,并由此触及了中国以“”为本的家庭文化最深层的矛盾悖论。发掘其笔下人物形象的复杂之处 ,既可以解开巴金一生的矛盾之谜 ,也有助于理清中国伦理道德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这也应该是他的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化最大的价值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69.
乡村治理与老人福利互动模式研究--河南安阳吕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提高农村老人的福利特别是有关子女的关心、社会的重视、老人间的交流等非物质福利,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豫北吕村的调查表明农村基层组织在提高老人福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老人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既有利于提高老人福利,又有利于建设和谐村庄.  相似文献   
70.
生命的绵延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人文关怀的基点。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在肯定和崇拜自然生命的同时,分别以“仁”学和“道”论表达了对人的存在的关切,构筑了一个互补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现实层面上,在以血缘纽带为背景的宗法文化中,广大民众通过子孙绵延和祖先崇拜找到了通向生命永恒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