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98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昌黎县五峰山是李大钊多次游览、山居,并从事重要的革命活动,做过政治避难的地方.多年来,有关李大钊首次登临昌黎五峰山的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推测李大钊是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的第一个暑假到来时,即1908年夏天;一是推测李大钊由永平府中学去天津考专科学校归来,即1907年夏天.笔者认为,从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分析,李大钊第一次登临昌黎五峰山的时间,当以后一种说法为确.  相似文献   
92.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不少新式学校,其中,湖北工艺学堂是湖北最受各大报刊关注的学校。引发关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湖北工艺学堂承载着国人对工业振兴、国家富强的殷切期望。以报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清末媒体,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主要聚焦于学堂创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办学资源不足,媒体对其能否存续密切关注、充满担忧,可见媒体对工业教育有着很大的期许;二是伴随着湖北学界革命思潮的激荡,学校风潮频起,如1909年的“实习风潮”、1911年的学生“剪辫风潮”和师生冲突,媒体均给予聚焦式报道。清末报刊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具有全程性、聚焦性和客观性,这种高度关注显示出媒体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关切和前途命运的关心,彰显出工业教育在媒体眼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93.
魏根贵 《老年世界》2010,(20):38-38
林西县老年大学于2007年10月正式成立。现开设五个专业班、在校学员150余人。 根据教学需要,学校先后安排8名同志担任班主任,聘任16名有专长、有责任心的同志为任课教师。法学班和科学保健班分别由司法局和卫生局安排授课。  相似文献   
94.
【正】1930年,北京,周日。这天,一个叫周培源的男子正在他的朋友刘孝锦家做客。那时,他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在清华物理系担任教授。他是清华学堂1924年公派出国的学生,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便在加州理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拿到了加州理工大学的最高荣誉奖。尔后他去了欧洲,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和瑞士  相似文献   
95.
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束缚新教育发展的枷锁打破了,新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教育开始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但是,废科举在给新教育开路的同时,也使新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时代难题,体现了作为社会改革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96.
清末开始,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天津出现改良私塾的舆论,私塾改良开始起步。民国初年,在政府的推动下,私塾改良有所进展,但在初级教育中仍占有相当的份额,与学堂形成了对峙之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私塾采取严格的取缔政策,进一步压缩了私塾的生存空间。至抗战前,新式学堂已基本取代私塾的地位。在近代天津的教育变革中,私塾改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7.
两个“四同”的人 胡适与陶行知是徽州同乡。胡适出生于上海,故乡在绩溪上庄村,1895年2月随母从台湾回到家乡,受9年家乡私塾教育,直到1904年离开上庄去上海上学读书。陶行知出生于歙县城西黄潭源村,1906年入徽州崇一学堂,在家乡度过青少年时光,1908年17岁才离开家乡去浙江杭州入广济医学堂。歙县和绩溪县在清末均属徽州府,上庄村与黄潭源村相距不到50公里。  相似文献   
98.
马根济是中国近代医学史和天津地方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传教士,虽然目前对其已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但还存在着一些相互矛盾、似是而非之处。实际上,马根济创设的施医院是一个性质未明、中外合作的慈善机构,流行的所谓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的说法并不确切。而与施医院不同,医学堂当为中国最早的官办医学教育机构。马根济的成功,既与他成功医治李鸿章夫人之病这一偶然事件相关,同时也是其传教需要与中国慈善传统、西医影响日增、中国追求富国强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根济虽然在创办近代医疗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但在其念兹在兹的传播福音方面,却远未取得他所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
“木瓜之役”的本事乃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风潮。之前学界对“木瓜之役”个案的探讨,大多将其作为一个“事件”,并以围绕作家生平研究的模式展开,以期补足鲁迅在杭州任教期间的生平经历。本文试图打破“事件”的边界,从近代史研究的路径入手,对“木瓜之役”的本事“师校风潮”予以还原,进而勾勒被作家生平所遮蔽的政治文化语境,管窥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0.
存古学堂是清季官方在"新教育"体系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且被纳入"筹备立宪"的办学规划中。各省兴办存古学堂的相关事项通常要交咨议局审议,咨议局则通过提案和议案介入实际的办学运作。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考察当时闽、鲁、湘、苏等省官绅围绕存古学堂的冲突和论争,尤其是各省咨议局反对兴办该校的提案及其引发的争议、博弈和对立,应能从特定视角增进对清季咨议局议事纷争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认知清季"筹备立宪"中官绅之间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