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忠”这一观念产生于春秋初期,它首先是规范君主的政治伦理原则,它要求君主“忠于民”,具体表现就是要“思利民”,这是由当时的国家形态、原始民主传统所决定的。春秋中期以后,“忠”作为政治伦理原则,由要求君主“忠于民”演变为要求臣下忠于社稷和公家之事、忠于君主,但忠于君主是依附于忠于社稷和公家之事的,而且忠于君主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忠”演变为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君子也就是当时的贵族“考中度衷”,为人谋尽心无隐。“礼坏乐崩”的现实、新的君臣关系以及“士”阶层的迅速崛起决定了这一演变。战国时期,由于郡县制与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新型君臣关系的出现,“忠”作为一般道德原则的一面被抛弃;作为政治伦理原则,则成了对臣下的绝对要求,这在实际政治领域和一些思想家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的学说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52.
53.
54.
五代18位有资料可考的状元中,始任京职与幕职的人数大体为对半.释褐途径没有唐代那么复杂,只有守选和幕职两条路.所授职任较为单一,京职主要是校书郎,少数为正字、秘书郎.不像唐代那样还有大乐丞、拾遗,地方职除王府参佐、方镇幕僚之外,还有不少人被派往各地去当县尉.唐代状元一般都要数年守选,最长的达15年,而五代守选似乎成了象征性的,未见强调守选时间的记载,这种变化正是宋代改为直接授职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55.
56.
57.
中国历史上虽没有西方那样激烈的宗教冲突和信仰论争,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信仰精神和信仰概念。儒家的许多范畴都包含有信仰的涵义,它们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信仰的完整内涵。“信”体现了信仰的执著精神,“忠”体现了信仰的献身精神,“敬”体现了信仰的行为外观,“诚”体现了信仰的精神境界。尤其是“诚”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信仰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58.
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选是唐代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而推行的一项制度.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有学者认为始于贞观年间.从武德中的"稍有沙汰",贞观初的"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到高宗时的"长名姓历榜"、定州县等级、改铨历程式,再到武后时的糊名暗考、睿宗时的量阙流人,可以看出,统治者在应对选人与官阙这一矛盾时,所采取的由被动限制到主动"迎击"的措施变换,在此流变过程中,并未看到守选制的痕迹.可以断定,开元十八年(730年)推行的"循资格"才是唐代守选制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59.
五帝时代之所以作为中国史的开端,乃是基于如下的意识:作为中国传统的天下政教形态在五帝时代业已开端.它体现在帝与群神的二层级的政治构造上面;这一构造对应于三代王制中的天子与诸侯的共治结构;而在天下型国家成立之后,这一构造又变易为圣与王、君子与君主的共治结构,构成了中国两千年传统政教形态的典范.帝与群神的分工,导致了对民的统治被架置在文化上而不是狭义的政治上,初步展现了中国传统政教将政治镶嵌在文化中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0.
漆灏 《船山学刊》2010,(1):22-23
儒家的"恕道"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其间见仁见智,颇多歧解。船山先生尽管没有系统地对此加以论述,但在其《四书训义》、《读四书大全说》等著述中多次结合诠释儒家经典文本和分析他人的阐述进行过讨论,形成了船山先生对"恕道"的独特理解:"恕"有君子之"恕"和小人之"恕"之分,且"忠恕"是学者事,可"一以贯之";而君子之"恕"当以"有可推之藏"为前提,当以"忠"行"恕";"忠"和"恕"不是"体"和"用"的关系,"仁"、"恕"有别,舍恕无以求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