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7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75篇
管理学   276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294篇
人才学   21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091篇
理论方法论   485篇
综合类   6736篇
社会学   574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533篇
  2012年   647篇
  2011年   713篇
  2010年   767篇
  2009年   731篇
  2008年   906篇
  2007年   781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636篇
  2004年   628篇
  2003年   526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404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旅游纪念品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功能美这三大审美特征。其审美构成具体包括地方特色、文化个性、设计制作和外在包装四个要素。设计和选购旅游纪念品,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些审美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12.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行为.审美活动中的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欣赏者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审美进程中.社会促进是影响个体审美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相比于社会促进,从众行为对审美主体的影响要更广泛而普遍、全面而深刻.导致审美从众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审美从众的社会心理机制是暗示和感染.  相似文献   
113.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相似文献   
114.
废名的小说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从人生的苦难出发,以禅悦之心建构的审美乌托邦文本.他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姿态,坚持某种非中心式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废名小说也是从死亡中生长出来的文学文本,他从佛陀处借来一面"镜子",把"实在心念化",把世界幻化为梦,以审美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悲剧性的超越,为荒谬、虚无的生命赋予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115.
本文通过对汉乐府民歌中有关作品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乐府民歌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116.
肖双荣 《船山学刊》2006,(2):126-128
对于苍古之美的钟爱,体现出中国园林审美浓重的忧郁和还乡情调,这种独特审美心理的形成乃基于比德这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17.
以康德的审美普遍性为代表,揭示了审美普遍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即审美无功利性、审美共通感和美的理 想。审美的阶级性、专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审美普遍性所遭受的现代挑战,这些无疑是对审美普遍性的 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审美普遍性还对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8.
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史上审美观源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详细严密地论证了移情说的产生、发展和历程。  相似文献   
119.
法兰克福学派与接受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美学派别,它们的相通之处是以否定为中心和基点,即通过艺术作品对接受者思想意识的否定来达到对现存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的否定。不同之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美学是对接受者的大拒绝,散发出贵族主义的救世气息,对接受者尊重不够,而接受美学对否定则有所保留,一方面体现了在现存秩序面前的退守与妥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接受者趣味的相对认可与尊重。  相似文献   
120.
教科书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间的对话活动。教科书审美对话以编写者与不同主体的对话为起始点,以师生与教科书文本的对话为核心,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中多维推进,最终走向个体心灵的自我反思性对话。在教科书审美对话展开过程中,教科书文本的审美意蕴被发现、拓展与丰富;师生在对话中生成与升华美感,走向审美的自由境界;蕴含在教科书审美价值生成中的多重价值随之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