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84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春不在     
李春 《可乐》2010,(6):56-57
强行被挂牌 上大学时,我住北大32楼334室。宿舍门上经常挂着一块牌子:李春不在。 陌生人抬头看到,难免肃然起敬:李春是谁?准是大人物。哈哈,李春就是我,绝对的小人物。小怎么了?在那不平凡的年代,在那所最牛的大学,在当时最火的专业,连小人物也会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2.
老舍小说侠义情结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侠文化是下层人民的文化,老舍从小就受到了侠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历久弥新的.侠义情结使老舍的小说呈现出一种侠义大观现象,许多人物的行为逻辑只有站在侠义者的角度才说得通,在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刚强勇武的豪侠之气.老舍与革命大潮是疏离的,他对于革命运动和革命者了解不多,但他又很想写一写扭转乾坤的革命者,所以就依照他对革命者和革命工作的想像来刻画他们,而结果是这些革命者更像侠客而不太像革命者.  相似文献   
103.
从故乡三部曲到《天注定》《世界》,再到《山河故人》,贾樟柯一直使用方言讲述故乡山 西普通而真实的故事,演绎小人物平凡而苍白的命运。在其电影中,方言不仅是角色的身份符号和精 神符号,更是山西地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表征。他运用方言符号将人物命运与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 相缝合,呈现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让观众在角色狭窄的生存状态和逐渐走向毁灭过程中领悟影片的主 题与意蕴。  相似文献   
104.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小人物的研究在批评界长久缺失.透过宏大叙事和典型化原则理论,可以洞见到作家在避讳许多文艺禁忌的同时对小人物的语言、爱情和吃喝描写达到自由纵情的狂欢境界.狂欢式写作揭示十七年时期小人物的生存本相和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5.
吴刘维以严肃的态度和调侃的语言叙述社会变迁中"小人物"的琐碎人生,以机敏的思维和朴拙的语言叙述城乡社会中"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其作品颠覆了"小人物"逆来顺受、麻木愚昧的传统形象,赋予了他们不一样的智慧与激情,对他们在社会规则中寻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给予高度的赞扬和欣赏,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展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06.
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老舍《茶馆》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茶馆>中小人物的解读,领会作品如何凭借塑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其"葬送三个时代"的主旨,品味作品的文化蕴含以及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结构,赏析作品语言运用方面通俗洗练,又幽默典雅的独特魅力,完成对作品特殊文化视角的特殊审美.  相似文献   
107.
人是隐藏在他的舌头底下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是有道理。裴寂给隋炀帝当差的时候,职位不是很高(时任晋阳宫副监),但留守太原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偏偏就愿意结交他。为什么呢?表面看,李渊结交裴寂.处的是朋友的感情,殊不知李渊看重的实在是裴寂"县官不如现管"的岗位优势——主抓物资后勤工作,有实权。  相似文献   
108.
刘杰 《东西南北》2008,(1):16-17
忽略细节的,必败于细节之上。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经常是你敲我一榔头,我打你一棒子,军事行动比演习都多。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  相似文献   
109.
110.
关注“小人物”,写尽他们悲惨无告的生存状态是两岸乡土小说作家黄春明和高晓声共同的创作倾向。他们不仅塑迪出多样的“小人物”形象,写出他们令人同情的遭遇,同时在这些人物身上挖掘出沉潜滞淀的国民劣根性。显现了二者创作意识的惊人相通及作家理性的审思,使作品得以提升。但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作家个人审美理想的差异,又使二人的创作呈现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