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从秦文化对秦的兴衰存亡的影响这个角度出发,通过秦的尚武文化和法度文化的特点来阐述秦朝文化的特点和发展以及它对秦王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尚武总是"几近成名",他拿过世界冠军,却始终没能进入国家一线队。他从距离金字塔尖一步的地方跌下,再也未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点尊严。退役后因偷窃进过监狱,流落街头卖艺,他说:我是体育界裤裆里钻出来的人。  相似文献   
23.
徽商和晋商是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商帮。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从传统文化分析的角度,考察明清时期中国的徽商与晋商。研究发现,不仅其兴衰轨迹极其相似,而且商帮性质别无二致,二者经营机制各具特色,价值取向迥然有异,其中最大区别是两者在文化渊源上折射出"徽商重儒,晋商尚武"。  相似文献   
24.
近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标志着近代小说的繁荣。近代小说的发展走向,和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密切相关。初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统治当局道义、能力上的怀疑,和对下层社会力量的认可;改良时期的谴责小说,对封建末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辛亥革命前后的“鸳蝴派”小说,则从更内在的层面,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人生格调的变异和对封建理念的叛离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衍变进行了探讨,指出其从尚武轻侠、到崇商重文的嬗变过程,与全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过程相一致;并联系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古代典籍,扼要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6.
以往对晚清的尚武思想研究,过于注重其与狭义的尚武形式、尚武精神的联系,而忽略其更广阔的内涵。该文从日本影响出发,探讨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暴力启蒙,其表现为从"厉国强兵"着眼,强调国民素质建设,鼓吹尚武精神;从政体变革着眼,倡导暴力革命原则;从颠覆传统着眼,鼓吹杀人时髦、杀人兴邦的怪论;并且指出晚清学人"尚武"思想的后世影响。  相似文献   
27.
甘肃地处多民族交融地带,自古以来,民风剽悍,形成独特的尚武之风。由于受尚武之风的影响,甘肃秦腔演出时,多战争历史和封神对打等武戏,分配角色注重生净,勾画脸谱有明显的尚武之风,注重做工,穿着特殊,注重铜器、火彩、丽子等的运用。  相似文献   
28.
《史记·留侯世家》中塑造了张良的三种形象:任侠、谋士、游仙。但长期以来,张良主要被塑造成一个深通谋略,又有些"文弱"的谋士。这与历代政府的政策如尊崇儒学、重文轻武等有着莫大的关系。到晚清之世,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下,知识精英们掀起一股强劲的"尚武"思潮,重新诠释张良,使得张良的形象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谋臣形象黯然失色,而游侠形象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29.
凉山彝族自古就有尚武之风。本文论述了彝族尚武之风在彝族经典文献、家支械斗、习惯法、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表现。并从自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凉山彝族尚武之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
《南都学坛》2013,(5):62-67
北朝时期由于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全社会形成尚武之风,这种风气反映到文学领域,对北朝民歌产生显著影响。首先体现在北朝民歌的主题内容上,北朝民歌中多有热爱骏马宝刀、歌颂英雄豪气、描写游牧风光的作品,其中充满浓郁的尚武气息。其次是对北朝民歌豪放刚健、慷慨壮阔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表现人民疾苦、爱情生活等其他题材的作品中,也同样都弥漫着尚武的印迹与影响,表现出豪壮劲健之气。北朝民歌传入南朝后,为南朝文坛注入清新气息,南朝文人纷纷学习并拟作,从而为唐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唐代边塞诗学习和借鉴。北朝民歌对于其后的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都有潜移默化的、深远恒久的影响,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