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75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627篇
理论方法论   146篇
综合类   966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31.
察己今 《山西老年》2009,(11):46-47
不久前,某地广播电台、盲人协会等在当地市民广场联合组织"把眼蒙上,我们一起走盲道"公益活动。因广场上不许停车,电台工作人员遂和广场管理办公室的人员发生口角冲突,后遭保安暴  相似文献   
232.
公民身份来源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私法上的效果.现代国家负有社会保障功能而为个人提供生活利益,公民身份成为区别是否有资格分享国家福利的依据.与政府福利机制对接,公民可以依据"公民有获得救济的权利"而从国家取得法定财产,弱势群体通过政府各种方式的补助而维持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233.
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人口结构与主体人群的变化,是唐宋时期城市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是我们在研究唐宋城市社会时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的显著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没有酝酿和诞生如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阶层,他们主导了此后欧洲的发展趋势,引领欧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但形成了城市社会的主体阶层——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通过对城市居民称谓的变化、城市居民主体的变化以及城市社会重心的下移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城市社会转型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如何在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本刊约请四位专家从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期推动对该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35.
21世纪城市市民精神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精神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城市市民素质、市民精神则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民精神更是城市的灵魂。本文提出,新时代的市民精神是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理想、精神信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群体意识。同时,探讨了城市市民精神包含的要素及塑造新世纪市民精神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36.
中西社会宗教和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市民社会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致使中国的刑法机能与西方国家的刑法机能存在根本不同 ,即前者较为重视刑法的保障机能而后者更为青睐刑法的保护机能  相似文献   
237.
宪政国家: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制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开篇阐述了宪政国家制度架构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分权制约原则;2.代议民主原则;3.司法独立与司法审查原则。笔者认为这三个原则是实现宪政基本精神的制度保障。接下来,文章切入主题分别论证了宪政国家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制安排”和“市民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制安排”的观点。  相似文献   
238.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东南亚市民社会迅速发展起来。市民社会以其对人类安全的诉求挑战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与建立在该安全观基础之上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通过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治理过程,市民社会已经成为东南亚治理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传统治理议程和结构的变革。但是,由于众多障碍因素的存在,参与治理模式的规范和方式真正融入东南亚的治理实践尚面临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239.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在对立中进步,在统一中发展.但历史证明社会与国家之间也屡屡出现过不能良性发展的时期,致使国家遭遇挫折,社会蒙受灾难.现代政治文明不排斥社会与国家的对立,但更崇尚两者进行良性的和平对话.这种良性对话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种制度,在我们中国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为社会与国家的理性对话、良性对话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有利于政治文明的养成.但这一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40.
尽管<二马>充满着对民族歧视的愤怒,但老舍还是怀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以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理解和发掘,在比较东西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之不同的同时,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精神疾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