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41篇
理论方法论   103篇
综合类   750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在向我们人类发出具有穿越历史时空价值和意义的关于道德生活或者精神生活的警告,而这一点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如果进一步联系我们时代的伦理状况来讨论康德的这一警告,那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我们时代的伦理状况概念地描述为非道德的伦理状况,从而能够很好地厘清我们对我们时代的伦理状况及问题解决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2.
存在与谓词     
本文围绕对"是(存在)"的探究追溯了康德以来的谓词理论,并分析了由康德式谓词观中一个理论缺口所引发的问题。由于康德没有对逻辑谓词给予说明,引出了"是(存在)"能否成为事物概念的谓词这一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谓词重新分类并对sein的译名、意思、作用三个层次予以总结来解决此问题,从而使其缺口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23.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提出质疑,嗣后他深究康德,那么《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有何关系?本文在对王国维的有关康德论述的考辨基础上指出《人间词话》融汇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引进了一种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自然”观。他主张情景之间的直观表现,贯穿于“境界说”之中,包括“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人间词话》含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引进了一种新的二元世界观及认知主体,具有突破传统思想模式的意义;而“境界说”的镜子“再现”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领域中写实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笛卡尔的思想客观上展现出理性与内在性世界之间的张力格局,并开始在这一张力格局下从一个确定的基点出发,探索一种合理而连贯的世界结构图景,这种工作方式使他真正成为现代哲学之父。这种张力格局虽然是近代真理观的基本背景,在康德之前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反思。德国古典哲学将立足点从人类理性逐步转移到世界结构本身,直至最后由谢林对近代理性的无限性提出根本质疑,这个过程塑造了现代思想的基本游戏场域。  相似文献   
25.
康德依赖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划分来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明这两种逻辑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逻辑“谱系学”中的地位,然后在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的视角中来考察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关系,认为形式逻辑只是知性的“分析”的应用,而先验逻辑是知性的“综合”的应用,两种逻辑一体两面、共融共生、缺一不可,是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及其面相。正是基于两种不同的逻辑和知性的应用,康德意在表明我们的知性有一个界限,而这个界限正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当中主体性维度这一概念的解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人"的概念与康德等哲学家的理论相对照,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及其科学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27.
在当代西方关于世界公民主义的研究热潮中,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成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和根据。但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本身也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学界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对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争论:战争与和平理论、关于世界国家(世界共和国)的理想、世界公民法(权)理论和世界公民的爱国主义。对于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焦点问题的争论表达了对康德思想本身的挖掘和延续,也是对当代世界公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上述焦点问题是当代世界公民主义研究不可回避的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28.
方东美以康德哲学作为桥梁,从"一度同分"与"两度异分"的区分入手,将黑格尔哲学作为解剖的"标本",试图了结"科玄论战"。但方东美既没有将康德哲学的桥梁作用贯彻到底,也忽略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神学实质,特别是他借助黑格尔辩证法去打通"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并通过"生命哲学"的建构实现宗教、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时,实际上已经消解了"科玄论战"的核心问题。要言之,必须在"科学"与"宗教"之间为"玄学"厘定边界,清理地基,否则"科玄论战"的反思得不到根本的推进。  相似文献   
29.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30.
康德政治哲学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政治哲学以其独特的先验理性视角重新将政治与哲学相勾连,赋予政治哲学以先验的合法性;其所论及的自由意志、权利的人性基础、永久和平以及公民社会的制度等问题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