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856篇 |
免费 | 2280篇 |
国内免费 | 78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194篇 |
劳动科学 | 1596篇 |
民族学 | 7562篇 |
人才学 | 4606篇 |
人口学 | 1267篇 |
丛书文集 | 35782篇 |
理论方法论 | 7498篇 |
综合类 | 72271篇 |
社会学 | 13808篇 |
统计学 | 33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3篇 |
2023年 | 2549篇 |
2022年 | 2532篇 |
2021年 | 3535篇 |
2020年 | 2662篇 |
2019年 | 3498篇 |
2018年 | 1143篇 |
2017年 | 2261篇 |
2016年 | 3155篇 |
2015年 | 4875篇 |
2014年 | 11624篇 |
2013年 | 10902篇 |
2012年 | 12214篇 |
2011年 | 13103篇 |
2010年 | 11752篇 |
2009年 | 12430篇 |
2008年 | 13661篇 |
2007年 | 10304篇 |
2006年 | 8966篇 |
2005年 | 7644篇 |
2004年 | 6733篇 |
2003年 | 6630篇 |
2002年 | 5774篇 |
2001年 | 4753篇 |
2000年 | 3314篇 |
1999年 | 1416篇 |
1998年 | 779篇 |
1997年 | 705篇 |
1996年 | 425篇 |
1995年 | 300篇 |
1994年 | 213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刘平昌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2-74
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4大依据,指出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3.
64.
马克思早就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过去的20多年实践证明,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城市化将是下一阶级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期我们特别编发了一组由著名经济学家、教授、学者政府官员关于城市化的文章,以方便读者了解城市化发展的一些实质问题。——编者 相似文献
65.
董志国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7-9
目前我国社会意识中存在“荣辱倒错”不良现象,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何矫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6.
王斯妮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45-147
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文化内涵问题。通过探寻英汉隐喻受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蕴涵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揭示出隐喻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也由此透视出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7.
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去年全省向非农产业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490万人,其中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直接组织输出260万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为输入地和我省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8.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 发展,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弘扬。具体说来,“一国两制”建构中华大文化的理念,体现了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时 代价值,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 对统一的追求,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理想模式产生共振效应,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 概,集中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精神,让中华和合文化大放光彩;“一国两制”对一国四地全体人民福祉的 深切关照既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又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能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找到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 化和民族形式的最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69.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0.
如果说.2003年法治进程的鲜明特点是民众的普遍参与,即由下而上、上下互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民众的呼吁下.政府及时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那么2004年法治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自上而下.且主要在两条路线上推进:一是加强了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二是对公权力制约呈普遍化态势。而对弱者权利的普遍保护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是法治社会形成的显性标志。我们则可以毫不迟疑地指出,这是一个正义价值正日益彰显的时代。2005年中国法治建设的明显特点是:突出正义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