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陈纯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90-95
大众文化的产生、蔓延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产业迅猛崛起的产物,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以及它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使当代都市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和都市文艺形成了强有力的互动。在张欣的小说中,她所捕捉的一切,都显示出现代都市的魅力;充满着飞快的速度,富有生机勃勃的活力,洋溢着无尽的激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22.
屈雅红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2):34-38
张爱玲和张欣 ,都热衷于表现都市生活。在表现世态人心方面 ,她们有共同点 ,也有区别。雅俗共赏 ,是她们作品共同的审美态势 相似文献
23.
贾丽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立足于时代转型的角度, 从开放的婚姻观念、自由的婚姻方式、追寻真爱的婚姻实质、走向独身的婚姻趋势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张欣小说对都市女性婚恋心态的剖析。论者认为: 张欣成功地展示了 90 年代商业背景下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 真切地表达了她们面对情感与欲望二元对立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两难选择, 并试图为之寻求新的生存价值, 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4.
许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4):82-87
作为以言情见长的作家,张欣在《狐步杀》中对侦探小说叙事成规的运用相当成功,这是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按侦探小说的成规套路构建起来的言情小说。从对侦探小说叙事成规的充分运用,到侦探与言情两种叙事模式的碰撞与平衡,再到从侦探向言情的回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狐步杀》强烈的故事性;进一步而言,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欣的睿智和心中所藏的读者意识,感受到张欣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张欣的小说《为爱结婚》,描写主人公在爱情与亲情的艰难选择中,心灵的苦痛与价值追求的困惑,使她最终从高尚走向卑微,从清纯走向世俗。这种痛苦的精神裂变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困境中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被异化而溃退向末途绝路的,以此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价值关怀和对如何维护人性完善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6.
屈雅红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张欣的都市小说大都取材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都市小说,在灵与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揭示世态人情。她的笔,一直在关注着都市各个阶层,主要是白领阶层的女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张欣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指出了她在描写都市女性形象时表现出的现代与传统的纠葛,及其对特定阶段女性思想和情感的独特把握。 相似文献
27.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4):26-31
张欣的作品以描写南国都市生活与都市女性为主,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地域特色。其题材的都市性与当代性,故事的曲折性与笔触的影像化,语言的色彩感与画面感,体现出张欣对广州都市文学平民与务实的创作精神、包容与融合的创作态度。利用文学与影视两驾马车对广州都市文化进行广泛传播,让广州的都市文化不仅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构建幸福广州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8.
张爱和张欣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关注都市生活,都将视域放诸于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甚至在情感基调上都是苍凉的人性写意,但她们的写作却有着不同的意味。这主要缘于张爱玲是以“巫女”的眼光俯视芸芸众生,而张欣则是采取“民众大姐”的姿态抚慰红尘男女。 相似文献
29.
30.
对人的同情、理解和关怀,对人性的坚信、乐观等人文精神是张欣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她的思想观念载体的审美人物形象体现了这一精神。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主体性的审美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人以典型的审美类型出现;在刻画人物时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在叙述方式上采用情节模式,人在小说中不是叙事功能的载体,而是故事表现的中心。张欣小说人物的主体性存在,使她的小说具有了人文主义理想和诗性情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