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145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354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王祥 《国际公关》2023,(6):109-111
随着国内社会逐渐步入“5G时代”,影像营销与投放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全新的变革,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全新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如何在众多的产品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营销圈孜孜不倦所要攻克的新课题。不仅要注重最大限度地集聚资源、要素和流量,还必须加强市场竞争意识和网络营销意识。不但要善于利用和借助消费过程中的数字化经验,而且要知晓影像的边际效应和消费的潮流走向,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本文主要针对影像投放及一体化营销进行内容阐述,以期为市场搜索、促销广告、市场定价等营销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唐英  黄娟  李正丽 《民族学刊》2023,(9):145-152+168
全球化的传播场景,使民族文化的传播生态复杂化。此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的影像传播成为一个重要与敏感交织的题域。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工具,影像能跨越文化与语言障碍,为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机遇。本研究以藏族的唐卡绘画为例,探讨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特征及策略。阐述了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地域性、历史性和共享性,受众群体的多元性和层次性,文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统一性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分析了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内容的适当性欠缺导致内容失真和过度商业化、忽略受众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传播策略精准、政策和法规的支撑性不足导致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规范性弱、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影响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质量和效果等方面的一些短板。提出了从源头上防范传播内容的失真、拓展和扩大受众面、强化政策和法规的支撑、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等调适性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3.
34.
随着参与式影像的深入发展和参与式新新媒介的迅速普及,参与式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关联的文化政治实践都在发生着日渐深刻的变化。参与式民主在丁村生活的部落时代表现得非常明显,是这里的主要治理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关注弱势群体、赋予民间权利、注重全员收益的思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思路的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发展参与式管理,使文化遗产的利益相关各方都能够通过参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提高自己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效能感。  相似文献   
35.
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具有后现代特性,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审美特性,影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媒介人成为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36.
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观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生产。电影艺术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以导演或制片人为中心的摄制组通力合作的综合性艺术生产。其中电影演员的表演是电影影片的重要方面。电影影片是演员在特定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中表演的现场动态影像记录,并经过了语言、音乐、色彩、画面的综合处理,从而创造了社会生活的逼真表现的场景。电影艺术的表演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动态影像性、生活逼真性、艺术典型化。  相似文献   
37.
"太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华语电影发展史中一直有与之相关的"太极电影"创作。其电影经历了一个文化"熵变"的过程:从早期对中国武侠片经典叙事模式的沿袭,到后来"硬桥硬马"的太极功夫展示和充满"草根"旨趣的诙谐幽默,再到近年来几部太极电影中叙事与文化的中西杂糅,其呈现由展示国族文化景观到追求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以"熵变定律"为逻辑线索分析太极电影的发展,能够较为客观、清晰地厘出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类型的创作过程及文本经验。尤其是太极电影纠结、漂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真实境遇,无疑体现了当前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的集体症候。  相似文献   
38.
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从实证到阐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迁,不但改变了当代民族志写作的基本面貌,也为影像民族志从人类学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以格尔茨的"深描"理论为框架,视觉人类学界倡导以"语境强化"为表征的"深描式"影像民族志,在197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拿破仑·查格侬和蒂莫西·阿什进行的亚诺玛莫人系列纪录片,便是这一学术嬗变时期的代表性影像民族志,甚至成为19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文化"转型的先声.  相似文献   
39.
媒介技术革命带领人类文明进入影像时代,仿真技术使艺术的部分原创光晕在复制中消逝,同时,也使得文化艺术日益走向大众。影像艺术的诞生,对文学产生了复杂多元的影响,并形成了冲击与合谋的共生局面。  相似文献   
40.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影像拍摄的"随时随地化",由此也提升了影像在现代媒介传播中的地位。无论是信息传递、意见表达,还是情绪渲染,互联网影像文本无处不在,它通过"视觉物"的原始意义来启蒙人们的政治感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关系。从整体格局来看,互联网影像的传播者(拍摄者与转发者)主要属于民间话语阵容,并以"解构"的方式来参与政治实践。在互联网影像传播的"政治事件"中,"仪式"有向"冲突"转化的潜能,同时,"非政治事件"有向"政治化"演进的潜能。"政治人物"的互联网影像也具有相应的传播规律,聚焦于人物的"表情"与"行为",生产出有别于传统媒体影像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