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86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08篇 |
劳动科学 | 29篇 |
民族学 | 72篇 |
人才学 | 124篇 |
人口学 | 18篇 |
丛书文集 | 2363篇 |
理论方法论 | 428篇 |
综合类 | 4272篇 |
社会学 | 608篇 |
统计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57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126篇 |
2016年 | 156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449篇 |
2013年 | 450篇 |
2012年 | 563篇 |
2011年 | 646篇 |
2010年 | 645篇 |
2009年 | 625篇 |
2008年 | 704篇 |
2007年 | 563篇 |
2006年 | 478篇 |
2005年 | 449篇 |
2004年 | 369篇 |
2003年 | 310篇 |
2002年 | 229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一欧孟秋先生《兰畹清馨》新近由海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与先前出版的《菊潭清响》《梅窗清影》为同一系列,是融审美、读书、思考于一体的又一部美学鉴赏文选。有所不同的是,书中收集大多的篇章是作者退休5年的笔耕作品。肆意纵横,挥洒自如,追求的是心智的自由,向往的是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43.
暂缓起诉制度既符合对诉讼经济的追求,也符合保障人权、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暂缓起诉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具体分析了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4.
权利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问题本质上与现代性问题直接相关联。自然法哲学传统和现代实证主义法哲学传统都导致了权利之于人类生活意义的被遗忘状态。卢梭、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都对权利之于人类生活意义的问题进行了颇有启发性的哲学阐释。这些思想家尤其是马克思的解释方式对于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的完整内容应该既表现为人类的自由,又表现为个人的自由,而且各有不同的内容。人的自由这两个方面,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其同一性既表现在它们“目的自由”的一致性,又表现为两者前提和归宿关系上的联结;其差异既表现在自由主体上两者有时呈现对立性甚至对抗性,又表现为目的自由方面的、在利用自由时间方式上的冲突。导致类与个人自由的这种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既派生于个人与类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又取决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6.
素质教育是一种建构性的教育理想,是价值范畴,而非科学的事实性范畴。为此,我们应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来给素质教育定位。理想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使教育对所有评价主体有价值,因惟有自由才是人所共有的价值理想,所以,素质教育要成为一种理想教育,它就必须遵循自由这个价值取向,要以促进自由为目的。简言之,自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47.
马克思主义基于人的现实性提出,自然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规定,主体性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属性.马克思人性理论扬弃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了人的社会本位,同时主张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8.
正确处理高校学术和谐的五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工作设想和期望,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和奋斗目标。本文在界定了学术和谐的内涵后,具体研究了保障学术和谐的五个关系,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关系,学术自由与学术纪律的关系,学术带头人与学术团队的关系。学术活动与学术服务的关系,并提出了正确处理好这五个关系。是实现高校学术和谐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49.
一切道德教育都是指向社会的,因为个人的道德成长总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德育应坚持心灵导向的德育目标,设置价值内化的德育内容,变革机械呆板的德育过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育理论,架起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心灵桥梁,培育具有共同道德理想和健全道德人格的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50.
宋代隐士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的思想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实际问题;取其快意原则以乐观地生活,而不取其弃圣绝知、返归朴野、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等过于极端的观念或态度。他们以文化活动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