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8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9篇
理论方法论   63篇
综合类   657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9 毫秒
411.
试论孔、孟、荀的道德主体自觉论黄开国,明开华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三位最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所面临的课题也不同,因而,三人的思想各有独特的内容。但是,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仍有诸多一脉相承的地方。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伦理的...  相似文献   
412.
几个伦理学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为之事实如何与行为之应该如何以及联系二者的道德目的,是伦理学基本对象;利己与利他关系,是伦理学基本问题;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是伦理学基本流派。利他主义只主张“无私利他”,其代表当推孔子、墨子、耶稣、康德;合理利己主义只主张“为己利他”,其代表公认是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个人主义只主张“单纯利己”,其代表为杨朱、庄子、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己他两利主义既主张“无私利他”,又主张“利己不损人”,其代表主要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  相似文献   
413.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于公元757年的五言律诗《春望》,在思想、内容上借状物、写景、叙事很好地抒发了自己爱国、忧民、思家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414.
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罪与罚》的核心人物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探究其身陷所犯罪行造成的僵局之后在信神与反神两股力量的同时作用下艰难选择、思想软化的历程 ,能够展示人性的丰富及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415.
社会异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异化是违背自己意志而屈从社会意志的行为。社会异化的正价值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非根本的 ;而负价值必定是长远的、全局的、根本的。创造法治、民主、人权的社会 ,是消除社会异化的客观条件 ;培养强烈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人 ,则是消除社会异化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416.
孟子用《诗》多为引诗证己,即借《诗》来说理论事,但孟子却不再把《诗经》奉为圭臬,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变通的说法;孟子《诗》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另一有价值的命题,就是孟子提出了关于“怨”的定义。  相似文献   
417.
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有一个阿Q形象系列,这个系列表现了盲目自大打肿脸充胖子、抬高身价拉大旗作虎皮、显现能为以博众誉求精神上的胜利。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具有“愚乐”的特质,还有因思维反常引起的讪笑。精神胜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它生存的土壤,它是扭曲了的传统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418.
当文学被日益挤兑至边缘化处境之时 ,池莉的小说却能频频获奖 ,十几年畅销不衰 ,其秘诀有两条 :一是池莉通过选择平民题材、采取平民视角、采用民间叙述手法体现出来的平民情怀 ,使她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一是作品引发出的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19.
从生活实践中探寻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考察道德的存在时空及存在方式的特点入手,通过寻找道德(包括道德的和不道德的)与非道德的区别所在,发现并揭示了“道德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的一种品性”。  相似文献   
420.
笛卡尔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到只有“我在怀疑”这一当下最后的怀疑而不能怀疑为止,发现我在怀疑以我的存在为支撑点,由之而得出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来看“我思故我在”,由于笛卡尔自我的经验化、实体化,笛卡尔的“我思”还没有达及自我的意会之知,不具有自我明证性的“是者”,近代哲学确实性的支点动摇了。萨特以“反思前的我思”来置换笛卡尔的“我思”,就是认为“我思”不是原初意识,不是那道始源性的“光”,没有回到事实本身、回到人与世界的最初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