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感悟思维与诗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悟思维是笔者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发现的中国思维的优势所在.将此一收获贯穿到诗学研究之中,由此提出了"感悟诗学"的重要命题.由感悟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衍生出意境、神韵、气象等范畴,牵系着中国诗词的本质和精髓,牵系着中国诗词古今一贯的精神脉络.  相似文献   
22.
戴海的新作《秋林拾叶》满怀学者淳朴的胸怀、热切的激情,关注生活、回顾历史、探索自然,感悟哲理与人生真谛,描写人间真情,揭示美丽的心灵,渗透着作者的灵魂,融汇着作者的素养,流溢着悟性的乳汁。  相似文献   
23.
开心一笑     
《华人时刊》2012,(6):79
没有悟性"大师,您从来不喝酒吗?""罪过,罪过。""出家前也不喝酒吗?""罪过,罪过。""这我就不明白了,出家前喝酒,怎么算是罪过呢?""你真没有悟性,老衲都说了多少次醉过了。"  相似文献   
24.
管文娟 《秘书之友》2008,(10):39-40
秘书实务是秘书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应用型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将秘书专业知识从抽象理论延伸至具体实践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秘书的职业定位已逐渐从事务型向智能型转变,从“偏重动手”向“既动手又动脑”转变了。这就要秘书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秘书工作技巧,也能适应社会、善于动脑,成为一种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5.
刘乃昌 《齐鲁学刊》2001,(1):120-122
苏轼是一位妙于哲思的诗人,写过不少饱含人生哲思的妙诗。他早年所写的《秀州僧本莹静照堂》和谪居黄州时期所写的《迁居临皋亭》,虽倾注着不同的情绪氛围,涵盖着不同的人生悟性,却深蕴着共同的哲思风采,代表了东坡人生悟性相反相成、相互补充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26.
作者从多年诗歌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诗歌创作的"三重奏"。一是诗与生活。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生活的土壤。诗人要扎根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把自己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融为一体,才能从中发现、提炼诗的元素。二是诗与人品。诗歌创作要遵循"做文先做人"的原则,在世俗面前,少一些浮躁与贪欲,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三是诗与悟性。诗歌创作要遵循艺术规律,要勤于学习,善于思索,勇于发现。要有深邃的洞察力、感悟力和超凡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7.
语文课程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基础的培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悟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8.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它以直观形态显现对诗美的心灵感应 ,其主要特征是模糊性、多义性与情感性。悟性判断契合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 ,也提供了鉴赏者与读者直观沟通的可能。悟性判断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思想的土壤 ,它与道家的以心悟道、佛家的以心悟禅的思辨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继承与发扬悟性判断的诗评传统 ,对于发展我国的诗歌鉴赏学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李人亮 《北方论丛》2002,(5):119-121
学习声乐演唱与学习乐器演奏相比,在人们意识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声乐演唱技巧从外部形态来观察只是一些皮毛,发声器官的内部活动主要是靠人们的听觉去感知它.因此,了解掌握学习歌唱的入门方法和常见的问题,探讨进行嗓音训练的方法,培养自己的歌唱悟性和利用语性采学习歌唱,使自己的声乐演唱达到完美境界,是每一个学习声乐演唱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30.
伍福县 《领导科学》2012,(25):50-51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各级党政机关都非常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但应看到,多数年轻干部受到部门岗位的限制,领导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且年轻干部与有提拔话语权人员的接触可能是有选择性的、短暂的、不完整的、不对称的,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一些选拔过程中,干部群众对年轻干部的认可度不一定高。面对各级党政机关选拔苗子的迫切需求,笔者认为,要善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鉴别和比较年轻干部的潜质、悟性和气象,从中发现可塑之才、有用之才,让年轻干部早担担子早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