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7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7篇
丛书文集   367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696篇
社会学   6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萨特的自由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把人的自由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自由是与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而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否定性与超越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与物相为自由的存在的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既是绝对的,又与责任密切相联。萨特的自由观最大的不足在于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谈自由,这使其自由观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2.
近代工业经济推动了以资本为纽带以财产为重要要素的近代法人人格的产生 ,从而推动了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到了现代这种人格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危机。知识经济的产生动摇了其经济基础 ,也直接导致了现代法人人格 :个体自由意志系统整合人格观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 ,我们常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德育方法 ,就是借助理性、情感、意志、示范行为以及实践、制度、制约的一些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虽不被格外重视 ,但在实际中却被许多教育者采用。  相似文献   
14.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而对中国哲学中从荀子到刘禹锡、柳宗元等,在传统的"天人之辩"上,主张"天人相分"的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严复恰恰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严复的理路,还可以在儒佛乃至民间心理中寻找到更多的依据,而史华慈所说的"力本论"其实是其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6.
后新儒学及"公民儒学"相关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安梧 《求是学刊》2008,35(1):12-20
内圣之学应是在整个历史社会总体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学问,因此,面对整个外王情境的变化.内.圣之学必然应有所调整;而圣贤的教言也必须置于整个历史文化的总体情境下才能够有恰当的理解.面对心性之学与专制主义结合而造成的专制性、摹虐性及以理杀人等种种之异化,我们必须将原来儒学的内圣工夫转化为一套客观的制度结构,只有在契约性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才能够自然地进入到社会展开公共对话.  相似文献   
17.
唐千友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73-75,72
“ょく”是日语中使用极其频繁的副词之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属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误用形式,特别是在后续意志型文末时。本文结合有关先行研究分别考察了“ょく”在“频度”、“程度”、“属性”三种用法下意志型文末的修饰限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ょく”的一般修饰限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康德以意志自律原则为中介把道德和自由意志联系起来,本质地确立了作为立法者的道德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他的法权理论来自道德的形而上学演绎,权利的普遍法则就是普遍自由的法则,从而为政治自由和平等奠定了先验的、无条件的道德基础。康德的社会正义学说体现了他试图统一道德与政治的理想,但抽象性与现实性的矛盾、逻辑与历史的矛盾是他的二元分裂的哲学本身所不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权力意志主义、超人的理想模式、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三方面阐述了尼采思想的主要观点。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和叔本华的哲学相似之处是从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但尼采改变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提出了“权利意志说”,并强调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他的全部成熟著作中的一个主题。文章对尼采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和糟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