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86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663篇
社会学   336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中国市场奢侈品一方面消费强劲,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传统奢侈品业绩下滑,品牌老化的困境。新一代奢侈品消费群对奢侈品的消费从地位寻求式消费过渡到产品认知式消费,更加关注产品的性价比与品牌个性,要求品牌商适度进行品牌延伸,更加注重奢侈品的内在价值与服务。  相似文献   
132.
1920年代末的上海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其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以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都市上海的空间景象;以行人视角与特写镜头呈现上海经验的具象文本;以承袭电影并超越电影的视觉洗礼,对繁华上海进行光色的解码。穆时英以其新颖的文学创作手法刷新着人们的上海都市认知,以文字建构上海都市景象。  相似文献   
133.
采用ERPs技术探讨了不同感觉寻求个体风险决策的行为表现及结果评价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显示:第一,与低感觉寻求组相比,高感觉寻求组更多地选择了不利纸牌,其冒险的决策策略没有随着决策次数的增加而改变,表明高感觉寻求组的行为模式是“即时收益优先”模式,在风险决策中更倾向于冒险;第二,与高感觉寻求组相比,低感觉寻求组在负性反馈结果条件下诱发了更大的FRN波峰值,表明低感觉寻求组对代表惩罚的负性刺激更敏感,在风险决策中更倾向于保守.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风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4.
张燕红  廖建桥 《管理科学》2015,28(2):126-136
领导掌控着组织的资源,其态度和行为对新员工能否顺利社会化起关键作用。基于真实型领导和员工反馈寻求社会化理论,探讨团队真实型领导、反馈导向对新员工反馈寻求行为和社会化结果的影响。纵向选取53个团队中304个入职9个月内的新员工为调查样本,运用多层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真实型领导和反馈导向正向影响新员工反馈寻求行为,团队真实型领导显著正向调节反馈导向与新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在高团队真实型领导水平下,高反馈导向的新员工表现出更频繁的反馈寻求行为;团队真实型领导与反馈导向的交互作用通过新员工反馈寻求行为对角色清晰度、社会融入度和工作满意度3个社会化结果起间接积极作用,表明团队真实型领导可以促进新员工有更多的反馈寻求行为,进而帮助他们成功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5.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作家。本文试图以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上海这一大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新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一种都市物质文明形成的时候,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商业时代物质丰盛给人造成的种种异化情形。从而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悖论:现代化给人带来了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掠取了某些人的灵魂。这矛盾状态中生存的都市人,新感觉派小说中所呈现的都市也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调。  相似文献   
136.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在 2 0世纪初叶的日本文坛 ,被视为“异质文学” ,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川端康成积极倡导和实践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 ,是新感觉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认为新感觉派文学具有作为新主观主义表现依据的表现派、立体派的哲学要素 ,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川端康成的文学理论强调主观的力量 ,确信主观的绝对性 ,主张主观的直观感觉和“自他如一”、“万物如一”的一元精神世界。他的理论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对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过于偏重表现 ,过于追求新感觉 ,缺乏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7.
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感觉化,具体表现为叙事语言的感觉化,叙事节奏的感觉化和以感觉为叙事结构中心,由是与中国现代小说既有的叙事方式区别开来,使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更准确地捕捉与表现了中国新型都市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38.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在用现代感觉和新形式表现五光十色的上海社会的同时,也葆有了强烈的传统情结,这表现在其女性书写极力赞美传统的诗意女性而贬低都市摩登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频频向乡土田园回眸,在意象的使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沿袭传统,这种传统情结的由来一方面源自作者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人类对女性和田园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源自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生活体验中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9.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写作中,启蒙化的“世界主义”观念及其与诉诸感官层面的都市“当下性”的互补和对立关系是一对引人注目的存在。启蒙话语中的现代性与向未来开放的、不可重复的时间意识联系在一起。对于个人而言,则要求把自己和时代、未来相关联。上海纨绔文人激进夸张的风格与此社会意识对他们的刺激有关。然而,他们虽然接受历史大叙事的指引,却又不自觉地被城市霓虹灯所魅惑吸引,在写作中出现了文化层面的先锋性和通商口岸物质现实的交锋,促成了以民族现代化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向关注个人体验的“美学”现代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0.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普遍公共精神的现代缺失。面对普遍公共精神的现代缺失,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努力构建现代公共精神,尽快实现公共精神的现代转型。由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就是首先从学理层面探讨在当前的社会,寻求普遍的公共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笔者认为,诠释这个问题,需从价值分化、寻求共识、沟通与对话、社会整合四个层面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