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25篇
丛书文集   160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731篇
社会学   11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文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以英汉成语和谚语的翻译为例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2.
《圣经》是基督教经典巨著,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明珠。霍桑的不朽之作《红字》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霍桑在《红字》中将《圣经》里的观念和意象(主要是罪,赎罪,背叛,欺骗等)作为其作品的焦点的应用;二是霍桑对圣经典故的巧妙化用。因此,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中的典故对欧美作家作品的影响,对于全面、准确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3.
当前,成语运用中的群体性误用愈发严重,成语使用者的实用主义解读方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直接的原因.其具体表现有四种,原因为个体意识的强化、语文水平的普遍下降等.实用主义的解读方式对成语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有深入研究其作用,正确理解其带来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这些新义项、新用法.  相似文献   
44.
英语成语的语义特征包括:①语义的晦涩性;②语义的整体性;③语义的两重性;④结构的固定性;⑤形象化的表现力。英语成语的翻译可通过:①直译法;②借用法;③意译法等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45.
《韩非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是法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的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巧,锋芒锐利,说理深刻,善于运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本文试从成语的语法结构、语法功能、词义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等方面,对源自《韩非子》一书的成语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力求进一步探索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46.
樊泽民 《山西老年》2009,(12):46-47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这种词组或短句就是一种生动的语言艺术。我在查找成语典故时,见成语词条中引用毛泽东之言作成语例名的不少,为了探个究竟,将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发行的《成语大  相似文献   
47.
48.
《办公室业务》2013,(1):24-24
如今,我们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或痴痴发愣的样子,会用"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可是按照庄子的本意,"呆若木鸡"其实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它代表着一种高深境界。此成语出自《庄子·达生》,说周宣王爱好斗鸡,就命令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负责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渚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  相似文献   
49.
成语的“新义”现象和规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重阳 《理论界》2008,(1):145-147
本文拟讨论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成语“新义”现象的规范问题。这里的“新义”,指的是成语新出现的意义,这些意义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于人们的语言实践,但尚未取得规范资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类型和用例。二、评判标准:动态的规范观。三、新义成因:语言内外因。四、引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0.
诗歌是浓缩的语言,不同国度的诗歌自然蕴含着本民族半宙的历史与文化。作者与 读者的共鸣与默契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诗歌出现的大量典故需要老师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向 彼岸。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对一首诗歌的理解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是一个 逐步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