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877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73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379篇
理论方法论   178篇
综合类   1422篇
社会学   134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481篇
  2005年   778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张含英 《现代交际》2012,(10):108+107
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导,是执政党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有效执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三层涵义:从形式上说,它是一个涵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重辩证结构体系;从内容上说,它表现的是一种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从现实的政治生活上说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73.
《社科纵横》2017,(9):1-5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是对我们党扶贫理论的新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以自强的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以精准的方略消除物质上的贫困,以足够的智慧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4.
郜军涛 《人才瞭望》2014,(12):10-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彰显了我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人社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把依法行政的理念贯穿于人社工作的始终.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履职的基本方式.进一步提高人社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5.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6.
《决策探索》2014,(5):84-84
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家园,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最好的礼物,要格外地珍惜呵护。《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别人或者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  相似文献   
77.
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努力将党的执政行为纳入规范和法制运行的轨道,对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的科学化高效化无疑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党的建设方面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党的制度建设是按照执政能力的要求形成的体制和制度的体系.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来看,党在领导和执政过程中,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始终是制约和影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把制一度建设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用系统完善的制度,保障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8.
执政前后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12,(19):11-13
有人说,战争年代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是怎样更充分地发动群众,执政之后变成了怎样千方百计不脱离群众。这个说法虽未必全面,却一语道破了执政前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大差别,也切中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出路。  相似文献   
79.
"艺术兴国、 文化兴邦"是现实需求;要探索地天通、 形神连的中间地带,追求"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和合共生,焕发智慧,重叠共识,以文艺兴国,以文化兴邦,此乃中国未来所在.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