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03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如果很突然的问一个男人:你的偶像是谁?他十有八九会坚决回答:没有!然而,再深聊下去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过一堆偶像,从小时候的哥哥,个头比自己高两个脑袋,能一个打五个;然后是自己的爸爸,因为没有他老人家摆不平的事。  相似文献   
22.
这是一支有着虎性的部队。为将者,敢打敢干,一身虎胆;为兵者,百折不断,豪气冲天。这支部队历经沙场,曾在晋西北打过日本鬼子,曾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穿着弹衣、饿着肚子与美军鏖战,也曾在南疆的热带丛林中为捍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而流血流汗,就像师歌唱的那样:“我们在井冈山上诞生,解放战争打出威名。血战建昌声震热东,攻克锦州,会战辽西,三分钟杀开民权门,金汤桥头神威大振……挥师北上抗美援朝,痛歼美帝,鏖战金城,严惩小霸五战五捷,丰碑永立南疆边陲……”时间回转到1949年10月9日,  相似文献   
23.
精神卫生工作是民政的传统业务工作。早在建国初期,民政部门为了收养抗美援朝的伤病员和流落街头的“三无”对象中的“武疯子”、“花疯子”,创办了大批救济福利事业单位,重点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收容、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24.
邹玉杰  宋文官 《学术交流》2001,6(6):152-155
抗美援朝战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是特别能战斗的正义力量;沉重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遏制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展示中国的大国地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进了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的确立;为世界各民族的反霸斗争树立了一个自主命运、敢打必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5.
不久前我收到朋友的一个邮件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要纪念朝鲜战争,朋友认为中国也应该隆重纪念抗美援朝,纪念我们牺牲的浴血奋战的烈士。我另外有个研究朝鲜战争的朋友认为,朝鲜战争或者抗美援朝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真正的打败了西方列强,因为我们通过一些决定性的战役使我们的对手——美国无法实现它的战略意图,尽管付出很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26.
84岁的郭保中老人,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339团政委,在抗美援朝第一二次战役中,全军上下同仇敌忾,英勇无敌,曾被彭德怀元帅授予“万岁军”称号。后来,根据总参指派,周恩来总理任命,已是师副政委的郭保中被任命朝鲜“板门店谈判”首席参谋。目前,记者专赴郭保中老人家进行采访,郭老的思绪一下又回到抗美援朝那段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27.
①这张照片是1971年中宣部五七干校家属队的合影。这所干校位于银川市贺兰山下荒凉的山坡上,附近没有村镇。我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女性要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和泥做煤饼子,还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水,甚至大小便  相似文献   
28.
一个是抗美援朝“活烈士”的残疾儿子,年过三旬:一个是年方二十的妙龄女郎,身体健康,两人冲破世俗的偏见喜结连理,共同创造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似文献   
29.
高德刚  乔慎 《社区》2014,(13):18-18
山东省临邑县邢侗街道凯旋社区91岁的老党员张得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因瘫痪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一直在家中养病,曾一度没有回过党组织这个“娘家”的门。近日,他接到邢侗街道寄来的《致城区居住的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在女儿的陪同下,他坐着轮椅找到了党支部,主动要求参加党组织活动。在邢侗街道,像张德贵一样,共有35位“口袋党员”亮明了身份,回归了党组织。  相似文献   
30.
无意中的一句话竟然实现了几十年的一个宿愿。这事儿就发生在延庆永宁镇古城刘永珍和他结婚66年的老伴儿钱淑兰身上。
  老人刘永珍今年83岁,1948年与钱淑兰结为夫妇。那年刘永珍17岁,钱淑兰20岁。当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俩人从没有见过面,请亲戚邻居吃了顿饭,也没置办什么像样的衣物就成了家。结婚没几天解放军就进入了永宁城,刘永珍应征入伍,随同解放军南征北战,多次立功受奖。解放后,刘永珍又奉命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那三年一次也没跟家里联系过。钱淑兰守着儿女,一个人撑着家,下地干活,即使吃了上顿没下顿,她也没有动过改嫁的念头。”回国后刘永珍念念不忘老家的妻子儿女,执意复员。1958年,钱淑兰等来了离家十载的丈夫,从此刘永珍再也没离开过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与钱淑兰的七个孩子只存活了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