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62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二者在意思有相同之处,但「せっかく」后多为不满、惋惜的心情;「わざわざ」则表示不是顺便的,是为某种特殊目的而花时间、精力等。  相似文献   
32.
吴玲 《社区》2010,(18):5-5
4月底,北京昌平某社区的一位六旬老太陈某因家中养宠物一事与女儿李某发生争执,心生怨气的陈某趁女儿睡觉时持斧子将其砍伤,陈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批捕。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这位老人,却因女儿养宠物竞生怨恨,发生矛盾,亲手砍伤女儿。这位老太真是心狠手辣,但也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33.
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 ,先前已构成犯罪的交通肇事行为可以成为其后不作为故意杀人的先行行为 ,但并非行为人肇事后逃逸不履行救助义务就必然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只有行为人的不作为同刑法所规定的“积极的杀人作为”具有等置性时 ,才须承担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相似文献   
34.
明知结果必然发生而任其发生,仍是间接故意,对伴随结果的意志只能是放任,不可能是积极追求的希望;在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时,伴随结果发生的概率、危险性程度具有参考意义;不计后果、动辄行凶捅刀子是直接故意。  相似文献   
35.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很多争议 ,笔者从刑法基本理论的角度入手 ,着重对该罪的主观罪过、犯罪形态问题深入分析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罪主观方面是一种“非典型的直接故意” ;本罪不存在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36.
运用层层推进的逻辑方法,逐步论证了知识产权犯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不可能是间接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但可能存在非典型的直接故意,最后阐述了准确把握罪过形式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7.
在《唐律疏议》的502条律文中,表述主观过错的法律术语多达13种,其可以归结为故意与过失,但不同于现代刑法中的故意与过失,有其特殊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唐律一方面注意主观罪过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走向极端对仅有犯意而无行为的犯罪人也处罚,实行主观归罪,表明唐律处罚的不仅是人的行为,还包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8.
违法性认识是各国刑法都会面临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在我国径行引入德日刑法的故意说和责任说存在规范依据和基础理论上的本土化障碍。立足于我国《刑法》第13条、第14条的规定和实质的犯罪故意、事实—价值一元式的犯罪构成体系,可以将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认识解读为实质的违法性认识,即行为人对自身行为违反国家基本法秩序的认识。在违法性认识的适用上,应当采用以一般人的认识为原则、个别人的认识为例外的适用标准。对违法性认识错误应当分类适用不同的规则,在因规范构成要件要素和行政犯引发的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场合,可以转化为事实认识错误来处理。围绕违法性认识展开的争论是我国刑法知识转型的一个缩影,而使其本土化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39.
金融诈骗罪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侵犯财产所有权。其犯罪构成与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一样,必须同时具备犯罪客体、客观、主体、主观四个要件。金融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目的”以及金融诈骗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认定此类犯罪必须正确把握的问题。“非法占有目的”是所有金融诈骗罪必备的主观要件,而不是选择要件。金融诈骗罪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不能是过失,也不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40.
论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理论通行的观点是否定间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态的.但本文从现实案例入手,结合对案例的分析,对通行观点进行了质疑,阐述了间接故意犯罪未遂与中止的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