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2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139篇
管理学   4588篇
劳动科学   174篇
民族学   352篇
人才学   1212篇
人口学   111篇
丛书文集   3466篇
理论方法论   1064篇
综合类   9637篇
社会学   2989篇
统计学   173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516篇
  2020年   412篇
  2019年   522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443篇
  2015年   789篇
  2014年   1717篇
  2013年   1602篇
  2012年   1646篇
  2011年   1810篇
  2010年   1729篇
  2009年   1981篇
  2008年   2200篇
  2007年   1221篇
  2006年   1042篇
  2005年   1052篇
  2004年   1006篇
  2003年   998篇
  2002年   920篇
  2001年   800篇
  2000年   621篇
  1999年   327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罗祎楠 《社会》2019,39(1):98-128
本文尝试从思想史视角反思质性研究方法,以揭示被结构视角遮蔽的研究过程,从而探讨一种直面内心的反思性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思想史视角强调回到文本去阐释书写者赋予研究方法以意涵的思想过程。本文以“推论”“充分必要性”与“意义”等三种方法论立场中的方法意涵构建过程为例展现这样的思想过程:方法论如何引导了对特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当方法论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时,书写者如何在原有方法论立场中发展对质性方法新的理解以捍卫方法论的合理性;书写者如何在强调与其他立场的区分中发展对方法的理解。本文由此揭示了看似相同的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意涵和实践差异。一种围绕“意涵”展开的方法知识系统将有可能被建立起来。思想史视角为反思性的质性方法知识构建提供了可以付诸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62.
63.
64.
本文通过查阅前辈翻译家翻译方法,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对比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将具体的翻译方法运用到翻译实例当中,并结合例子展开论述。在翻译英语定语从句的过程当中,应当依据实际,采取前置法、后置法或融合法处理,使它贴近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6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需要遵守一些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本文以华裔美国文学代表作之一的《喜福会》为例,以翻译伦理为理论视域,分析译者在翻译该作品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并探讨其背后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66.
杨开忠 《管理世界》2019,35(12):17-27
新中国70年来城市规划实践丰富多样,但基于中国实践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却严重缺失。本文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变化,试图围绕着"为谁做规划、做怎样的规划、如何做规划"透视实践背后的逻辑,总结和概括新中国演化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论。首先,提出和阐述了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计划驱动型"、市场化转型时期"增长竞争驱动型"以及新时代"美好生活驱动型"城市规划理论模式;其次,揭示出新中国城市规划方法论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从单一物质环境到物质环境、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综合,从全能指令型到有限管理型,从静态到动态规划的转变。  相似文献   
6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老干部作为我国长期发展的宝贵财富,其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得到重视。只有在新形势下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找到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路径,才更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8.
69.
70.
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多文化的国家,在时代的变迁中尽管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各种形势也都在迅速变化,但文化并没有因时代的革新而停滞,它也是与时俱进的同时保留优秀文化。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和风俗时,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熏陶尤为重要。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署也逐渐的增加了难度。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本文通过对主体概念的简述,从外在的表现来阐述重视它的意义,同时探究一个让高校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的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让大学生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辨别是非和自身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