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66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管理学   3853篇
劳动科学   254篇
民族学   350篇
人才学   773篇
人口学   166篇
丛书文集   3823篇
理论方法论   978篇
综合类   8451篇
社会学   3132篇
统计学   75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560篇
  2014年   1509篇
  2013年   1307篇
  2012年   1479篇
  2011年   1909篇
  2010年   1861篇
  2009年   1688篇
  2008年   1997篇
  2007年   1208篇
  2006年   1562篇
  2005年   1188篇
  2004年   1105篇
  2003年   859篇
  2002年   728篇
  2001年   704篇
  2000年   470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决策咨询通讯》2005,16(6):1-1
六个必须:“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62.
王运宝 《决策》2005,(7):19-21
把“文山会海”作为政府治理的基本手段和行政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显然是对政府行政范式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63.
三言两语     
《领导广角》2003,(1):1-1
  相似文献   
64.
65.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每个…  相似文献   
66.
吴劲松 《决策》2004,(7):1-1
这次国家控制的重点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低水平盲目投资,支持的是目前较为薄弱的农业、能源、交通等产业发展。在控制的行业中,也不是全面封杀,对有利于结构升级的技术改造项目还是支持的,安徽的马钢、海螺不属于国家控制之列,而国家支持的都是安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相似文献   
67.
在日常行政活动中,无论是办文还是办事,领导意图决定着承办者的工作任务、目标、方向和活动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领导意图,对于提高承办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领导决策贯彻落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萨特对传统发展方式作过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反思。在看到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方式有反生态性之后,萨特从自我意识和阶级利益差别方面分析了传统发展方式反生态性根源。萨特感性地认识生态问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生态意识。从工业化社会阶级利益差别导致人们认识与行动的不一致性来反思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的反生态性,符合资本主义的初期情况,但结合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公众广泛参与生态保护运动情况看,萨特对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反生态性的反思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9.
70.
从审美角度重新认知汉魏六朝咏物赋,是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抒情方式及自然审美经验新变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方式上,汉魏六朝咏物赋通过把原始自然审美观念作用于对物体及精神层面的摹刻,使"体物"对象得以延展,从而为中国传统审美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魏六朝咏物赋的表现对象从目力所及之物向外部自然推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俗世之景的关注,这种转变也给赋文体的空间拓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咏物赋体物日常化"是探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自然品格流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