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清朝入关后,通过圈地、投充与设立驻防等手段,在直隶省形成了旗人社会,该社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受到一套专设体制的约束.相对外省驻防,直隶旗民间交流充分,经历了一个冲突-磨合-融合的历史过程,不仅令旗人逐渐汉化,对直隶产生了归属感,也使民人认同并接受了旗人的存在,使直隶在民族革命时成为宁谧之地.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的年轻干部就是明天党和国家事业的"擎旗人"、"顶梁柱"、"脊梁骨"。年轻干部要从"三门"干部实现"淬火提升",必须多干活、干好活,从中汲取营养、积聚能量,锤炼自我、释放"潜能"。一、不以活小而不干。初进机关,部分年轻干部十分渴望施展才华,干出点"显山露水"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但一旦看到任务不"压秤",甚至是没得"技术含量"的小活,就心态失衡,自暴自  相似文献   
13.
李梅 《社区》2014,(5):41-41
我要说清代皇帝过年吃不添加任何佐料的白片肉,很多人都会说我胡扯。但的确是这样,根据清代的习俗,每逢过年,从皇帝到普通的满族旗人,都要用煮肉祭祀神灵,而这种祭肉,就是上面说到的白片肉。祭过之后,皇上就把撤下的祭肉分给各位大学士品尝。  相似文献   
14.
汉军萨满祭祀是汉军旗人在汉族原有祭祖习俗的基础上,受满族萨满跳神影响,最终定型的既别于满族萨满祭祀形态,又异于东北汉族祭祀(民香)的特殊祭祀形式。汉军祭祀仪式是一个独特的象征系统,具有群体性、地域性、整合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并具有标志神圣、祛邪纳吉、凝聚合族、教化族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小萌著《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填补了北京旗人社会研究的空白。本文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评述,并对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朝,满洲贵族为了保证旗人不被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所淹没,而失去民族特性。许多政策、制度的制定,是以限制为目的,这使整个社会形成旗民两极格局。旗民婚姻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这种婚姻政策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层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乃至背离。这种差异与背离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甚至无法调和,最终导致这种限制政策,如同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7.
18.
满洲、满族和旗人、旗族等不同称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含义,是我们进入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基础和门径,多年来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由于学界运用这些名词时过于随意,从而引发混乱。本文旨在结合相关史料和历史背景,对这几个名词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引发学界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于2008年出版了《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1]。作者长年致力于清史、满族史研究,曾就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碓房与旗人生计》(《清史论丛》2005年号)等十余篇论文。本书乃作者积多年之功的晚成大作。  相似文献   
20.
旗人社会的研究是近来明清史学界的一大热点。文章藉助民国年间金勋所著《成府村志》,从社会生活、风俗礼仪的满汉差异以及庙宇与香会等角度入手,揭示成府村所体现的北京旗人聚落的变迁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旗人社会尤其是旗人聚落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