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清初明遗民这一特殊群体中,“生”与“死”成为他们的核心话题之一。面对异族的新政权,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命压力:在“出”与“隐”的抉择面前,如何才能做到“不苟活”,显然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于是,一方面要以桀骜的姿态守护他们最后的一片精神家园——气节,另一方面又要不忘世事,积极实现他们的经世理想,在这样的生存悖论中,明遗民以其特有的思路探寻着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庄秋水 《领导文萃》2012,(14):95-97
康熙十七年(1678年),对于许多因怀旧而坚持守节的明遗民来说,是一个严酷的年份。山西著名学者傅山,此时已是74岁高龄。他拒绝京城官员的举荐,在写于这年六月的《病极待死》诗中,表明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誓以此愿力,而不坏此身。"他有持守名节的耐力和修养,且精通医术,可不依靠仕宦谋生。然而其朋友、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亲备驴车劝行时,平素受到照顾的傅山再也无法拒绝,只得前往北京。停宿在崇文门外的圆觉寺后,他称自己身体不适,卧床不起,拒绝入城。  相似文献   
14.
查继佐对南明史的研究,不仅表现在他对南明之史的编纂上,更突出地反映于他的南明史论.他的南明史论,具有多种形式和显著特点.其重要者,应该是对南明覆亡的思考、分析和总结,以及彰善瘅恶、表彰忠义等.  相似文献   
15.
陆林 《求是学刊》2002,29(6):102-107
身为教育家和理学家 ,明遗民朱用纯一生始终在以自己认定的志节和理学 ,试图挽回颓败世风于万一 ,并创作了许多重在修身律己和道德劝勉的儒者之文。所作虽以理学为宗旨、以教化为指归 ,却不同于产生于乾隆”盛世”的高举礼教之旗的桐城文派 ;而是以针砭时弊、抗衡萎靡为出发点 ,遗民情结与理学情结互为表里 ,体现着特立独行的志士情怀和审视现实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6.
明清易代之际,李世熊作为闽地的代表文人,创作了大量足以烛照历史的散文作品。综观其散文,历经三变,由驰骋无涯涘之文而为沉深窅渺之文,后又变为纵横曲折之文。其纵横曲折之文,或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或补史缺以表达亡国之痛,或于淡然中抒黍离之痛,基本代表了其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7.
清初朝廷与明遗民关于“治统”与“道统”合法性的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易代,"非我族类"的满洲贵族入主中原,这在深浸"夷夏大防"观念的汉族士人特别是明遗民看来,不仅意味着汉族"治统"的丧失,更象征着中华文化"道统"面临中断之虞.于是,他们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不承认清廷的合法性.面对这种信任危机,清初统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自造"治统",宣示其"得统之正";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建构"道统",塑造其儒家"道统传人"形象.这样,在清初,围绕清廷"治统"和"道统"合法性问题,在朝廷和明遗民之间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角力.这种发生在朝廷与民间的论争,深刻影响到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因此检视这一论争的实况,对于深入了解和理解清初政治和文化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屈大均的逃禅与明遗民的思想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大均于清顺治七年削发为僧,此时距清廷剃发令的颁布已过了5年的时间,所以"国变"及"剃发令"的颁布只是屈大均削发为僧的背景,而不是直接的原因.该文指出,促成屈大均于此年削发为僧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父亡,二是广州城陷.屈大均选择逃禅,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保全性命来保存汉族文化的种子,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沙门不礼王者"的意念.屈大均在易代之际的生死困境中选择逃禅的取向,在明遗民中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面对国变,逃禅遗民既要面对生死困境,还普遍面临着儒释之争的思想困境,屈大均在归儒之后对儒释二家思想的辨析及对佛家思想的否定,既是对其十余年逃禅生涯的反思,也是由像屈大均这样的逃禅遗民"僧服儒心"的特殊身份和思想状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陆勇强 《学术研究》2005,(7):133-138
《全明词》的出版,填补了词史文献整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由于工程浩大,疏失在所难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将本该入清的作者误作明人收录;二是析一人为二人,前后两处著录;三是对比较常见的文献利用不足,致使某些词家的作品短缺过多。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诠释史上,"六经注我"这一诠释理路至明遗民而臻于极致,他们借《庄子》以抒发自己的遗民情怀.觉浪道盛创"托孤说"以表达自己对故君故国的情感,方以智继续发扬此说,以期发扬儒家的忠孝思想.钱澄之谓"内篇凡七,而统于游",通过对"游"的阐释而表明自己的出处和态度.傅山则"以大鹏自勉",彰显自己的独立气节.明遗民对《庄子》的误读却增强了其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赋予古老的经典以现代活力.就此说来,"六经注我"虽然有穿凿乃至背离经典的过失,但也不无"再造文明"的功效,是可以与"我注六经"并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