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5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篇 |
民族学 | 7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60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126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74-77
李荣先生1985年首次将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人声的方言从官话中分出称作晋方言.丁邦新、王福堂等先生不同意将晋方言分立为与官话平行的十大方言之一,只同意作为官话区的一支次方言.文章认为,首先要限定"早期"的时代,用早期的标准就可以将晋方言从官话中分出. 相似文献
2.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7):228-229
公元255年,经历了十几年未任用的尴尬,杜预迎来了自己的仕途第一份官职。而这份官职的背后,杜预走过的心路历程发生了系列的改变,最终促使其尊晋后又远离朝政。身怀抱负,但无人赏识。其父的从政遭遇,覆舟之戒,后车之戒;抓住机会,鸿鹄之志,岂能安于室下;从政道路,谨言慎行。 相似文献
3.
晋西北山曲、陕北信天游、内蒙古原绥远地区的爬山歌 ,体例相同 ,词曲相近 ,共同构成我国北方单独的一个民歌圈 ,其生成与清代民国时期的“走西口”移民运动密切相关。在“走西口”过程中 ,晋西北、陕北人口大批向河套及大青山前后地区移居 ,形成以山西河曲、保德人和陕西府谷、神木、榆林人为核心的“河府移民圈” ,人口同源支持了民歌共性。长盛不衰的雁行式“走西口”生活 ,不断刺激着民歌的创造与发达 ,使三地民歌的交汇共生走向高潮 ,在发展中推动了三地民歌的同质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一带一路”视域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我国留学生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千姿百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化”的留学生教育可以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从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等几个角度出发,分析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晋留学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呼包鄂榆城市群重要的节点城市和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陕甘宁蒙晋接壤地带的其他城市相比,榆林在整体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发展空间以及文化潜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榆林打造成为陕甘宁蒙晋交界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奠定了基础.但是,产业结构单一、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和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等在... 相似文献
6.
7.
柏桦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3):21-26
自魏晋隋唐以降,江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镇,江南文化又尤以其水之闪光夺人眼目.青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当代的诗人们依然为这片山水所感发,他们与先前的江南诗人形成了互文传承的关系.这其中,江南之水的特性与气质在江南诗人的作品中流露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与色泽. 相似文献
8.
9.
伫立在大峡谷边突出的岩石上,脚下的黄河水平静而有力的向前涌动,与对面红色的峭壁浑然一体。河水流过石壁的凹凸部分,发出有节奏的轰鸣,低沉而雄浑,似乎在讲述着晋陕两岸的曾经。红色的老区照亮中国,华夏儿女抵御外族侵略,反抗压迫,以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换来一个崭新的中 相似文献
10.
王毅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25-29
《大比丘三千威仪》,旧题“后汉安世高译”,一些学者也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使用,颇值得商榷。从词汇角度考察,《大比丘三千威仪》中“阿闭梨”、“布萨”、“捷椎”、“檀越”、“维那”等佛经译名以及“橙”、“抖擞”、“猛利”、“某甲”、“爬”、“绳床”、“食堂”、“下”、“执作”等普通词语最早见于两晋时译经,未见于东汉三国可靠译经,而部分普通词语亦始见于晋代(或者更晚)中土文献,可见该经中明显存在着具有两晋时代特色的词汇,因而这部经书不可能是东汉译经,其翻译年代不会早于西晋甚至是东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