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211.
虢秦关系论     
西周时期,西虢坐镇于雍,讨伐戎狄,为周王室守京畿西门。秦人奔走于陕甘之间,牧马伐戎,为周王室保西陲。虢与秦无论是肩负使命,还是活动区域和内容,均有交集,其关系隐而不显。西虢终结时,秦国始立国;虢国灭国时,穆公始争霸。虢与秦看似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春秋争霸的战略大格局中息息相关。虢国是秦晋争霸的牺牲品。晋献公灭掉虞、虢,抢占茅津、殽函,称霸中原。秦国东进受阻,转而称霸西戎。东周顿失臂膀和屏障,更加衰微。虢唯周王马首是瞻,恪守周礼,参与周政,尚武尚勇,征伐不休,日趋保守,终被晋亡。同样尚武尚勇的秦东源西成,大起大落,进取功利,勇于变革,最终一统中国。  相似文献   
212.
北族王朝史书《辽史》和以后晋实录为基础的中原王朝史书,对契丹伐晋起因的记载有较大差异,二者皆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对方。学界多认为石重贵去臣称孙及此后的一系列挑衅导致了契丹南侵,与契丹方观点暗合,然而后晋的记载似应更接近历史本相,即后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叛晋通敌之举招致了契丹南侵,这在双方首次交战的军事部署中也可以得到有力佐证。后晋出帝朝的政治转向是促使辽太宗伐晋的深层原因,杨光远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亦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13.
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对两晋王朝造成巨大政治压力,夷夏之辨得以强化,"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首领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夷狄"根本不具备称帝的资格。"夷狄不足为君论"从君臣关系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与两晋朝廷进行关系定位,既受到传统夷夏君臣观的影响,又具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鲜明时代特征,并对两晋政权和少数民族首领建国称帝、争夺天命及宣示正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14.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215.
本文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了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了金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战略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16.
黄树东 《领导文萃》2011,(23):92-94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三国时期,后来三国归晋,是为晋朝。晋朝后来出了一个名人——晋惠帝。他是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名字叫司马衷,后来成了晋朝的第二个皇帝。史书上说他很傻,是个白痴。说他傻,我不太相信。因为,司马炎晚年鉴于曹魏的教训,对后继者的选拔还是非常认真的,曾经考察过司马衷好几次。史书上记载说,司马炎如何如何被糊弄了。这可能是当年写历史的人把历史书当成畅销书来写的结果。司马炎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217.
《左传》对重耳归晋及城濮之战的时间有明确记载,叙事详细而生动。近年来出土子犯编钟铭文为重要的青铜文本,其铭文明确记载“五月丁未”为城濮之战胜利后,向周襄王献楚俘的日期,与《春秋》《左传》的时间互相印证;竹书文本《系年》《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成王为城濮之行》对重耳归晋与城濮之战史实发生的时间都有简明记载,与《左传》相关记载互补互证,但由于有的学者对《左传》所用历法不是很明确,时间与事件似乎不相配,进而怀疑《左传》历史记载的可靠性。《左传》杂用夏、殷、周三种历法,但在晋文公“主夏盟”之前主要通行以建丑之月为岁首的殷正,这在重耳归晋与城濮之战的时间记载上有充分验证。时间是编年史的灵魂,这些早期文本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共时性的语义场,研究重耳归晋及城濮之战的叙事时间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早期书写文本的重大价值,同时对《左传》成书及可信度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218.
司马氏晋国号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以为 ,司马氏晋国号来自司马氏籍贯“温县本晋地”。然而考诸魏晋禅代的史实 ,司马昭之封爵高都侯、高都公、晋公、晋王 ,都是做的“代汉者当涂高”谶文“高”字的文章 ,“晋”实际上是司马昭特别挑出来、以求合于符谶的美号 ;又司马昭欲应“代汉者当涂高”之谶 ,还隐含了以晋承汉、不承认汉魏禅代的心态  相似文献   
219.
1957年,高凤岐从部队转业到山西省文化局,协助筹建山西省戏曲剧院(1962年易名为省晋剧院)。根据当时中央领导彭真、薄一波给陶鲁笳、卫恒、王谦等山西主要领导提出的:山西晋剧要“招收一批青年演员”的建议,在1960年2月成立了青年晋剧团(也叫二团)。  相似文献   
220.
张承宗 《阅江学刊》2011,3(1):69-80
列女的本义是指众妇女。"列女"与"烈女"这两个词,在古代本来是通用的,都是指重义轻生而有节操的妇女。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对妇女的束缚逐渐加深,就把不愿改嫁或被侵辱而殉身的女子称为"烈女"。这一"烈女"的含义,已与"列女"的本义大相径庭。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妇女地位正处于变化之中,"列女"一词的含义已开始带有双重性质。但是,从使用的频率看,"列女"大大高于"烈女",说明这一时期妇女受节烈的束缚还是比较少的。梳理两晋南北朝史籍中记载的妇女事迹,揭示当时士族妇女、庶族妇女与贫民妇女等民间妇女各阶层的基本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