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81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31.
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的工作空间和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越条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转变教育方式,要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疏导,变虚拟为现实,变点为面,变单向为双向,变单一为复合,利用网络,依靠网络,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232.
窃曲纹考     
周代青铜器纹饰中有一类称为窃曲纹,形状独特。对于其来源、分类,众多学者歧说纷坛。窃曲即是古书中的纵目任鲁穷奇,这可以从纹饰及相关典籍中得到映证。  相似文献   
233.
234.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将河湟宴席曲置于其具体的生存语境中,对其展演的时空、语言、动作、旋律以及情景进行分析。河湟宴席曲是河湟民间宴席活动中特定时空下的仪式化行为,表达着民众的价值趋向、伦理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河湟宴席曲具有跨民族、跨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其狂欢的表象之下,蕴含着河湟民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35.
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围绕"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观产生论争。论争的现代学术意义有四:其一,体现了现代学科分科意识和界定逻辑概念的论说方式,循由"样态"到"质态"、先"还原"再"阐释"的历史主义"情境还原论"的学术理路;其二,体现了主艺/主文、民间/文人学术立场之分野,"五四"后"民粹"价值立场的贯彻和变迁;其三,体现了有关音乐文学史的"大文学史"建构观;其四,"原点"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降"词源"问题争鸣中学术立场的逻辑和价值起点仍在主艺/主文、民间/文人之分野,可视为"唐词"论争的当代延续。其深层次的学术意义则在于:论争体现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音乐文学"与"词学"及与传统"乐府学"不同的基本学术观念。回顾、梳理"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论争及其现代学术意义,对当下既回应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学术思潮,又走出思维和方法论误区,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36.
古琴曲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使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经由古琴音乐艺术的陶冶与塑造,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格,并进而导致群体行为和谐有序、健康向上,最终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37.
二人台《五月散花》与隋唐佛曲"散花乐"并非简单的名称巧合,而是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关系。其一,因为二人台通过民间"讨吃调"这一中间环节与说唱艺术"莲花落"相关联,而"莲花落"又是从"散花乐"发展而来。其二,从歌辞创作方式上看,隋唐时期"和声联章体"的《散花乐》由于讲道化俗的性质逐渐采用了民间时令、月令定格的固定程式,并且在民间歌唱和戏剧当中最终成形。综此两点可证,"散花乐"以其古老而原生态的样式留存在了现代二人台艺术当中。  相似文献   
238.
239.
万树是清前期重要的戏曲家,其代表作《风流棒》传奇深得舅父吴炳的真传。该剧在思想方面标举玉茗堂派唯情至上的理念,虽新意不多,但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就,特别是戏剧结构十分精巧。  相似文献   
240.
诗歌翻译历来是困扰广大译者的一大难题。作为整部小说的文眼,《红楼梦曲》对"金陵十二钗"和四大家族的命运、结局作了一次暗示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比寻常。虽同属诗歌范畴,曲却有着不同于诗、词的特征,其翻译也有独特之处。通过观察分析法,同时借助语料库工具软件,从韵律、句式、语体、修辞四个方面,对《红楼梦曲》的四种英译进行对比赏析,探讨了诗歌翻译,特别是散曲翻译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