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81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1.
李渔的十种曲不仅在戏曲技巧方面有突出成就,也能够反映出李渔人格的多面性。结合其他的创作和编辑作品可以看出,李渔戏曲在娱乐性之外还蕴含着他的处世态度、对家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审视。李渔在复杂心态的支配下选择"隐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怀有"经世"之才,积极思考政事,并且提供了不同于官方的历史视角。这些多角度的投射提供了全面认识李渔的途径,也提供了认识李渔戏曲创作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92.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同时也极具诗人影响。她的民族志写作充满民族情感,诗歌创作呈现复杂的女性意识。巴莫曲布嫫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与彝族的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情感密切相关。她的民族志审美、文化"深描"及诗性道说,"复合"地呈现出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在文化书写上的异质性追求与探索精神,也进一步确认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作为一种民族志写作所具有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93.
潮州筝是我国五大古筝流派之一,历史悠久,韵味独特,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柳青娘》是潮州筝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其中包含"轻三六""重六""活五"等调式,每种调式又都有着独特的演奏技法与作韵手法。通过对《柳青娘》的调式特点与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可窥探潮州筝深厚的艺术内涵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4.
治痢疾方     
《家庭科技》2015,(5):32
1 黄芩、白芍、黄连、玉片各10克,木香6克,甘草5克,大枣5枚.水煎,分2次服. 2 茯苓、枳壳、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桔梗各10克,川芎、甘草各6克,生姜10片.水煎,分2次服.治痢疾初起.  相似文献   
95.
在戏曲创作中,自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清曲论家梁廷枏所著《藤花亭曲话》便明确标举戏曲语言贵乎自然的创作理念。在梁氏看来,语言上的自然性表现为对情自肺腑的真实、庄语入曲的巧妙和文辞声律的谐调。以上三者,既是梁廷枏语言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又是他提出的裨益于语言自然性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96.
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回族宴席曲有散曲、叙事曲与说唱曲之分。文章在论述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基础上,将回族宴席曲与西北“花儿”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7.
元代曲论以特殊的理论形态从尊崇曲体、规范曲式、指导曲唱等方面表现了务实尚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8.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其降清价值的否定,而非同情或歌颂吴三桂。  相似文献   
99.
清代戏曲家张坚创作的《玉燕堂四种曲》在康乾年间颇有声名,其在舞台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清中叶文人传奇案头化、文章化的形势下,《玉燕堂四种曲》以搬演场上为出发点,追求场上效果,尤为难能可贵。《玉燕堂四种曲》的舞台艺术主要体现在结构紧凑,中心情节突出;排场新奇变幻;重视宾白科介,舞台表现力强等三个方面。张坚注重搬演效果的创作倾向使《玉燕堂四种曲》凭借出色的舞台艺术获得梨园青睐。  相似文献   
100.
清刻本《旗亭记》以"雅雨堂两种曲"名义刊行,卷首未署名,因此其作者归属颇具争议。勾稽史籍、文集、笔记等并深入考辨后可知《旗亭记》原为金兆燕所作,后经卢见曾润色删改。《旗亭记》在作者归属上的争议,反映了清人著作权意识淡漠的普遍现象,而幕主与幕宾社会、经济地位不对等的主从关系,则是著作权发生争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