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354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591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李亚彬 《学术研究》2007,1(10):28-33
儒学的创立赖于孔子的两个发明。第一个发明是确立了"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为道德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提供了前提;第二个发明是以仁释礼,为建立有机的道德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两个发明的基础上,孔子创立儒学,将许多富含道德精神的材料加以整合,纳入新的思想体系之中。儒学以道德来解释社会的变革,并试图以道德为工具、手段,重塑人生、整饬社会。  相似文献   
92.
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礼仪不是外在于人的强制性规范,而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德性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孔子以“仁”释礼,把礼理解为情文的统一,这样理解的“礼”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它赋予人类以尊严和价值,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  相似文献   
93.
礼是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根本规范和法则,是各个时期政府制定典章制度的根据.宋明理学家重礼并开创礼学的新时代,朱熹是其代表人物.退溪是朝鲜李朝朱子学大家,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而逐渐韩民族化,也即创新的过程,其基点是"缘人情"而制礼.退溪与栗谷被后人称为性理学的"双璧".其礼学思想是以持身明理为要旨,事亲要孝,丧制当依文公家礼,祭礼以尽诚敬之情.栗谷门人金长生、金集父子对礼作了精深研究,使礼的韩民族化进程趋于完善,而礼义经世说是其思想特色,形成了李朝性理学的礼学派.礼学派实是性理学的践履派、实用派,其思想特点是民族性、创造性、时代性、仁情性,体现了退溪以后礼学家对于礼的解释学特点.  相似文献   
94.
庄子诸篇中对于仁义学说的不同态度只是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庄子学派的表现,而并非全部.<庄子·让王>篇中对仁义的充分肯定与庄子杂篇中对仁义的抨击是大相抵牾的,这反映了儒道两家的关系,在战国中期曾经历了相知、争鸣与融汇三个阶段的不同历程.  相似文献   
95.
张朋 《社会科学》2003,(3):88-93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的地位及其具体含义 ,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文章认为 :究其实 ,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作一下比较分析 ,就可以得到孔子思想的总体架构 ,并发现“道”是其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可以在“道”的统摄下对“仁”进行深入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96.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其基点是“缘仁情”。  相似文献   
97.
刘宗棠  马芳 《理论界》2006,(8):184-186
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仁”位于其核心地位,对其他所有伦理道德之德目有统摄作用。“仁”的含义的多面性是人伦体系中人的社会角色的复杂性的体现。本文尝试引入“人伦网络概念”来阐释“仁”的内涵,以及描述处理人伦关系所需的人伦道德要求来探讨“仁”的含义。  相似文献   
98.
王阳明试图用他富于特色的良知学来说明万物一体,认为所谓“同体”当从“感应之几”上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另一方面,王阳明也将人对万物所怀有的那种普遍的顾惜之情作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具体表现。由于将“仁”设定为“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王阳明就能够从发生学角度观察和描述仁(行仁),论证“孝弟为仁之本”,从而维护了儒家仁爱主张中的差别原则。王阳明对儒家万物一体之仁说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一方面,他将万物一体观念应用于社会分工,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现实等级秩序的一种辩护;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万物一体观念捍卫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在王阳明那里,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不同对象意味着不同规则。作为一种伦理主张,万物一体之仁说实质是一种精英主义伦理,其基础是一种虚构的天赋决定论,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普遍化的困难。  相似文献   
99.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贫而乐"的"乐"的人生境界,在"天下无道也久"的时境,作为守道者的现实,如此乐境彰显了境界的超越性。乐境从理论上并不排斥富贵,而是超越于贫富贵贱得失等对待状态,回归到"仁"的生命状态,也就是"仁"的境界所带来的精神自由。"乐"境与忧不可分,同时有着对仁、天下和个人修身深沉的忧患意识,这是孔子乐的人生境界的深刻之处。宋明儒通过所谓"孔颜乐处"的发明,使"乐"的人生境界获得了新内涵和意义,成为儒家人生境界精神超越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0.
孔子思想体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思想史上道、德、仁的观念的发展过程,表明孔子思想的渊源及其整个体系的形成过程。孔子继承了传统的道、德的思想,并进而提出了他的仁的学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孔子思想的其他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