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9篇
人才学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相似文献   
22.
疾病常常会给世人一个反思人生的机会j最近,著名IT人士李开复在微博上公开自己患癌的病情,他反思过去的生活工作时说:自己的负荷一直比较重,甚至坚持每天努力挤出三小时时间工作,还曾天真地和人比赛“谁的睡眠更少”、“谁能在凌晨及时回复邮件”……  相似文献   
23.
闪婚李开复     
邓希 《可乐》2010,(12):44-44
1982年6月,李开复念大三。他从美国回台湾过暑假,却不知道,这时家里所有人都在给他张罗相亲。 第一次相亲时,那个女孩无可奈何地告诉他:“其实,我已经有男朋友了,来相亲是被父母逼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我的男朋友。”回家后,他心想:相亲真是件无聊的事。  相似文献   
24.
李昌森 《中华魂》2010,(5):62-62
从私自把中国作家作品搬上网而侵权,到李开复辞职扬长而去,谷歌已经折腾得够意思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个美国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声称要退出全球网民最多的中国市场,要退就退呗,何必非折腾出个“反对中国政府互联网管制”的理由?  相似文献   
25.
《职业》2009,(10):73-73
李开复离开谷歌后宣布,他将在北京创办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的“创新工场”。据悉,“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按照规划,这个平台将吸引优秀创业者和工程师,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李开复表示,机会蕴藏在每一个创新的企业里。“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中l国青年在我们的帮助下实现梦想;我们希望每年能创建出3~5个公司,辅助它们成长,甚至诞生几个影响世界的中国品牌。”  相似文献   
26.
2005年7月20日,Google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由原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负责Google中国研发中心的运营,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之后,发生了微软对李开复的诉讼与和解事件;李开复为中国青年写出了第一本中文书<做最好的自己>,并在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讲,宣称要招收50名关门弟子……所有这些,都在引起人们对李开复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27.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冶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  相似文献   
28.
王育琨 《经理人》2005,(9):50-53
李开复跳槽Google引发的震荡和 后遗症,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现在看是微软与Google两个美 国公司在较劲,但很有可能在将来会演化 成中国人才跟跨国公司的博弈。李开复喜 欢“真正的赢家是中国青年”的说法,我 却看到“真正的输家是中国青年”的隐忧。 中国人可能有了不好的名声 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每一个行 为都是一个意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梁利峥 《经理人》2011,(7):46-47
2011年5月,点心OS搬出了创新工场,入驻中关村海龙大厦。成立不到一年时间,点心OS团队已近150人。除了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大力扶持外,点心在3月还拿到金沙江创投千万美元的投资。一手扶持起点心OS的李开复笑称,点心搬走后,创新工场的温度降了好几度。  相似文献   
30.
赵路 《人才瞭望》2006,(7):35-36
很多企业领导都感到自己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威胁,而其中又以高层人才或核心员工的流失最为头痛。对企业来说,这些人员的流失常会导致商业失密和市场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长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2005年夏季,发生在微软公司的一起“跳槽”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诉讼案.使世人关注,也使我们对企业高层人才的流失问题进行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