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每逢3月学雷锋纪念日,总有一些感动社会的人和事见诸各家媒体,让人为之动容和温暖,这与社会上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但是,这句话也不得不让人深深地思考:难道学习雷锋精神,真的是一阵风和走过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尤其是与雷锋同志同龄的广大退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作为那个时代的符号标志和践行者,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始终未曾改  相似文献   
42.
供职于南宁市卫生局的杨秀聪,是一个其貌不扬、收入低微的普通职工。从2006年开始,他虚构自己的公务员身份,以谈恋爱的名义,轻易哄骗一个又一个白领丽人上床。直到2010年7月,20名受害女孩联手揭开他骗情骗色的丑恶嘴脸,将他送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43.
她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福建泉州女子,一块石碑的现世,却揭开了其家族隐藏500多年的秘密,她也在一夜间成为异国皇室贵族。2010年7月18日,她应邀随斯里兰卡总理一同参观上海世博会,斯里兰卡官员及贵族无不恭敬地称其为"公主"。  相似文献   
44.
只有考古出土物上明确标着黄帝时期“字样”“图样”,或可通过别的旁证确认其为黄帝时期物件,否则,把西安杨官寨遗址与黄帝时期挂钩就是一种“比附”,这种看法并不科学,至少不了解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阿罗“独裁定理”从形式系统角度对传统考古学局限性的揭示。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倒扣花盆”),即史前作为“大巫”的黄帝(或其亲属近臣)之祭器,应属“国宝”级文物;“陶祖”则是史前龙山时期代替仰韶时期过程中“制度化祭祖”的证据,显示出当时男权社会取代女权的进步。作为5000年前的“黄帝故都”,杨官寨遗址发掘近10年,除《考古报告》外,少见有分量的考古研究成果。对此,中国考古学应当直面“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的倡导者苏秉琦、张光直等前辈当时不知杨址等新发现的缺憾,否定“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缺乏“中国文明起源‘花芯’论”补充表述的不足,走向“否定之否定”,确认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具有“花芯”即文明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45.
道德是个复合体,它是自利和利他的统一,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是因循和创新的统一,是慎独和群居都受其制的情势,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的混成旅,是讲求善也兼得真、美的价值体系.道德要高扬主旋律、正能量、主流意识、时代精神,将其奏成昂扬奔放、不屈不服的华彩乐曲.  相似文献   
46.
47.
杨宏道的诗在当时极负盛名,但他一生多艰,“行天下四方多矣,而其穷亦极矣”。文章就杨宏道与淄川的关系作了简略考述。杨宏道的远祖是从辽东迁居淄川的;杨宏道早年生活在淄川;杨宏道52岁返乡后住了一年多就再次离开淄川,去了济南。  相似文献   
48.
顾玮 《江海纵横》2001,(2):21-22
南通在苏中的相对优势,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使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对经济癖量和居民收入带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9.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闻名于世的当然是香气馥郁的红茶,午后就着骄阳树荫下的凉风,一杯锡兰红茶,配上几块茶点,将是多么惬意的小时光。我的斯里兰卡之旅就将以每个落脚的酒店为引,为自己沏上一壶心灵之茶,再透过这些极具特色的酒店发掘周边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致。  相似文献   
50.
杨大群的小说《人·狗·狼》是当代北方民族赫哲族文学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对赫哲族历史命运的再现,对小说中渔猎文化、神话、民歌等小说要素的提炼与设置;还表现在以生态文明的视角通过挖掘赫哲族人对自然的敬畏,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当代汉族作家跨文化写作的重要尝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文学观,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