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22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600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梁启超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全民的教育、个性教育、开放的教育三个层面,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82.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与发展 ,是二十世纪学术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介绍西方考古学理论 ,总结传统金石学的成果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 ,同时密切关注、支持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发掘 ,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有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83.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提出了"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并得到了进步的士绅阶层的响应.因此,在维新派的号召和组织下,从京师到各地,进步的士绅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封建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藩篱因此而崩溃了.维新派开创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集会结社的先河,开辟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新领域--社团文化.  相似文献   
84.
张喻 《当代老年》2007,(12):23-23
1912年冬,梁启超从日本归来,在北京访老友夏曾佑时,夏正在书房读《春秋左氏传》。梁启超触景生情,便说:“我刚想起一上联,正好向你求偶。”接着朗声而道:“冬蛰庵中,夏穗卿研究春秋传。”(“穗卿”为夏曾佑的字)  相似文献   
85.
小课堂     
人生在世,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低头觅食,也要抬头看路.仰望航标。向着高远,向着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超生命,更自觉地呵护好生命。  相似文献   
86.
梁启超致冯国瑞手札及学者题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致冯国瑞手札,由梁致冯手札和梁致时任甘肃省长薛笃弼(子良)的荐冯手札组成,共二通五纸.梁去世后,冯遍请著名学者如谢国祯、陈直、梁实秋、胡适、罗家伦、张舜徽等12人题跋,最后一并装裱成长卷,书法俊秀,文辞雅美,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本手札事关清华校史,事关20世纪中国诸多大师级学者,所以,考释其题跋、揭示相关史事,对了解清华研究院状况,研究近现代学术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7.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转折时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文学思想与"新文体"倡导实践虽不等同于"五四"新文学主张,但堪称前矛与同路人。梁启超很少推重古代文学家,独对"写实派"杜甫十分推崇,从前期的情不自禁、每每涉及到后期的着力宣传,冠以"情圣"指称,可见梁启超文学思想方面较为清晰的发展路线与道义坚守。论文依据史料,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8.
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封建王朝腐朽没落,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写下了著名的《新民说》,发出改造国民性、提升国民素质的呼声,呼唤新民的出现。《新民说》通篇的主旨,都在于塑造近代社会的理想人格形象,培养具有优良素质、进取精神、健康心态和强健体魄的新民。《新民说》体现了梁启超先生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9.
在生活中,父亲冯友兰是一个很幽默的人。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父亲参加完土改,坐老乡的驴车回家,赶车的是清华一个湖南籍的教员。  相似文献   
90.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直接为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革命党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则成为新的民族理念不可或缺的载体。理论探讨和政治实践的不期而遇,使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生根。“中华民族”符号的提出和认同,以及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探讨和追求,是其最基本的思维路向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