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利用CGSS数据,以地区家庭收入中位数的75%-125%为标准估计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发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尚未达成.依据地区样本,空间回归模型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正相关,与低收入群体比重负相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有希望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教育程度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途径,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是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途径.城镇化和FDI更有利于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能够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2.
瑞士信贷银行《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中说,目前世界上有10亿人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年收入为1万至10万美元,这个群体的净资产为31万亿美元。印度中产阶级只占世界的3%,该比例过去10年几乎没有变化。而中国中产阶级在全世界占的比例已达到1/3,是印度的10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度。中产阶层迅速崛起漫步在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豪车旁若无人地在农  相似文献   
13.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当前我国制度建设中的热门话题。因为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分化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探讨了收入分配制度中的诸多问题,分析了收入差距形成的三方面的原因,以及如何以公平正义为目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4.
然而中国当前居民消费在GDP增长中的占比只有30%-40%,甚至远低于日本推出收入倍增计划的1960年。在这种情形之下,老百姓期望还富于民的心情溢于言表,如何将日渐鼓胀的财政钱袋子转化为日渐丰厚的民生红包,提高居民实质的购买力,让民富与国强同行,中国亦需要一个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产阶级为何从很多人期望的稳定力量变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主力?所谓"橄榄型社会"的稳态多半是一种阶段性的迷思,"中产阶级"与"自由、民主、平等"的关键词链接,更多半是心理上的安慰剂,既非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从全省整体、城镇居民内部、农村居民内部及城乡居民之间四个维度衡量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找到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因,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等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上海社会在持续1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形成了日渐扩大的中等收入者队伍,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增大,从而使上海的社会结构从1990年底部极大、中部很小的典型的金字塔型,逐渐向2003年中等收入者显著增加的橄榄型转变。这一结论可从运用《上海统计年鉴2004》中各年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二项指标计算出的1990-2003年各年中等收入区间,以及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4》中列出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分组占全部户数比重所制成的条形图中分析得出。限于篇幅,这里仅从1990、1993、1996和2003年的图型进行分析。——1990年…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制造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归宿。我国制造企业究竟要不要从“橄榄型”转变为“哑铃型”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讲 ,“哑铃型”企业和“虚拟经营模式” ,不应该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中国养老模式逐渐由以家庭为核的橄榄型结构向以社区养老为核的橄榄型结构变迁。社区养老将家庭范畴由传统家庭扩展到社区大家庭,将家庭养老的情感依赖与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融入社区养老平台。 S街道老年人需求分布呈现出:基本生理需求>精神需求>社会服务需求的序列。社区养老供需失衡的根源在于政府供给错位、市场购买的实践梗阻、社会团体的供给失灵。在信息时代,“数字化社区网格养老”利用成熟的城市网格管理系统,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在政府统筹下精准投入多元养老资源,借助于互联网+社区+养老的信息化方式,实现养老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与无缝隙服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