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22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20世纪的中国民族歌剧,始终坚持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审美选择与价值取向,以体现高昂时代主旋律的审美创造,显示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和审美效应。中国民族歌剧经受着时代和中外文化的共同影响,在文化选择、美学追求、精神内涵、审美功能等诸多因素的交融和整合过程中,形成并逐渐完善了美学风格:以歌唱为主,多元综合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悲壮”、“优美”和兼容于二者之中的“幽默”这3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02.
安德鲁·洛伊·韦伯是当今世上最为人熟悉及创作最丰饶的音乐剧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歌剧魅影》、《约瑟与神奇彩衣》、《贝隆夫人》等十多出音乐剧全都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借鉴了前人演唱莫扎特歌剧的成果,分析了莫扎特歌剧创作的主要特点。本文以为演唱莫扎特歌剧时必须把握这些特点,领会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4.
多年来,"话剧加唱"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形式结构,显示出一定的体制特征,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歌剧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及格式,对后来的中国歌剧创作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分析《扬子江暴风雨》剧本创作,从剧本体制角度透视"话剧加唱"的形式,可见在中国戏剧生态环境变化和发展进程中,这种体裁和格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及合理性,在歌剧创作探索中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王跃  马骥 《四川省情》2007,(1):46-47
川剧名家外国人大多不懂川剧,看的也只是热闹。他们把川剧当成歌剧来看,甚至把川剧叫作“Sichuan opera”(四川歌剧)。外国人最爱看的是川剧中的吐火、变脸和滚灯之类的热闹场面。吐火、变脸和滚灯其实只是川剧艺术中的雕虫小技。蜀文化由川菜、川酒、蜀绣、四川方言和川剧等等  相似文献   
106.
歌剧表演艺术中人物意象的创造是一个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与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来自生活中的情感积累,也有演唱者艰难的技术层面的苦练。而最终在歌剧表演者的演唱过程中的人物意象创造将表现为一种艺术心理层面的协调运动和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07.
歌剧《红珊瑚》的内容具有诗歌化、散文化的特点。较多的唱腔都被用在了最适合的位置上,达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对白在刻画和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艺术形式上采取了传统戏曲歌词中的句法和词韵,展现的文字和内容是通俗易懂的。诗词句的应用灵活,每句长短不一致,句数也不整齐。  相似文献   
108.
文化     
《领导文萃》2012,(20):137-138
样板戏归来生长在伦敦的陈安娜重游中国,见识到了她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期间听说过的样板戏,有点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它们正在焕发新生。专门报道中国文化与艺术的记者希拉·梅尔文曾在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在海外演出样板戏之时解释说,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些歌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英国广播公司)  相似文献   
109.
其实,中国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联系,即两者本质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在艺术历史的发展中也表现出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在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尚需提高的情况下,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实践中国民族歌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联系,进而探究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0.
声乐与歌剧的结合是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从高校声乐歌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提高高校声乐歌剧教学质量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声乐专业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