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3篇
  免费   539篇
  国内免费   107篇
管理学   2234篇
劳动科学   138篇
民族学   802篇
人才学   581篇
人口学   89篇
丛书文集   4991篇
理论方法论   880篇
综合类   10341篇
社会学   1624篇
统计学   249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96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475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361篇
  2015年   608篇
  2014年   1242篇
  2013年   1150篇
  2012年   1428篇
  2011年   1544篇
  2010年   1341篇
  2009年   1451篇
  2008年   1765篇
  2007年   1240篇
  2006年   1111篇
  2005年   1049篇
  2004年   1052篇
  2003年   1040篇
  2002年   834篇
  2001年   712篇
  2000年   605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81.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总结过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规划将来,以便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转型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的福祉服务,为健康发展社会学学科服务.这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种形式.而要正确把握现在、规划将来"理论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也不可避免.在此我们想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特别是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之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82.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现象,要么是站在城市文明的立场批评乡村,要么是站在乡土社会的立场批评城市,鲜有作家能够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以一种新的眼光考察城市和乡村的结构关系.但是王安忆却是少数超越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叙事思维的作家,她并不把乡村与城市看作是天生对立的两个世界,既不站在乡村立场批判城市,也不以城市的眼光鄙视乡村,而是带着一种人类学和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乡村,结果她找到了乡村和城市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983.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文艺学理论,90年代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巴赫金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诗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打破了作者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角色设定.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对我国现当代小说进行分析的并不多.其实,巴赫金的有关复调理论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复调艺术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84.
对史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是史学争鸣中的核心理论问题,同时也是近代史学界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对近代史学流派、史学批判意识等方面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近代史学理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完善,进而对近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欧阳修一生行文写作,其籍贯题署却比较特别.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认同"庐陵身份",而是选择了"渤海".欧阳修在景祐三年第一次题署"庐陵欧阳修",并在以后的日子,特别是庆历、嘉祐年间,不断强化着这种"庐陵身份"意识.从深层来看,这显示出了宋代士大夫强烈的自立意识和担当意识.欧阳修的"庐陵身份"不断被后世强化,同时也影响着后来吉州籍士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986.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一种自觉的新的尝试。他试图以文学改造社会、重建民族道德,希望通过表现优美人性来濡化读者心田,从而完成“人性的治疗者”的使命。在写作取向上,沈从文并非向传统汲取力量,而是向边地寻求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生力量,有一种“礼失而求诸野”的意图。  相似文献   
987.
魂丽而壮美:论民族歌剧《壮锦》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 《广西社会科学》2009,(10):118-121
对一个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认识,人们普遍习惯于持一种异域性的文化想象,也因此,一个民族最具个性化的原生态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往往也容易被遮蔽。壮族歌剧《壮锦》以其“瑰丽而壮美”的审美理想,对壮民族的情感世界、精神气质以及审美特征和审美诉求作了独特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也诠释了壮民族审美文化中一些曾经被遮蔽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88.
"思"辨——身体思维的内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不应把"思"仅仅归功于大脑,而忽视整个身体对思维的作用.思维不是一种独立于身体活动的先验逻辑能力或纯粹的主观意识,而是在有机体能够寻求和处理世界的信息时就已经具备的一种功能,一种根植于身体场的生成性活动.身体是积累和储存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的信息库,是持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身体场,它孕育和催生着所有形式的思维.正是独特的身体结构、生存意向、生命冲动、感知能力、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意志力、直觉、多层次的意识结构、灵活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共生性等共同构成了"思"的源泉.  相似文献   
989.
王保彦 《学术论坛》2008,31(2):16-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的用词.这表明了现时代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主体地位、权利的要求以及党对这种思想意识变化的肯定与敏锐把握."文革"后,主体性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话题.当下我国也出现了在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惯有的主体性困境.以主体意识为视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是努力避免一般市场经济完善过程所出现的失误以及社会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为每个人实现主体意识提供平等的社会环境,并由此启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90.
王锋 《学术论坛》2008,31(2):165-168
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实践活动现实而具体地推动着人的发展.第一,人力资源实践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扩大了主体的自主性,促进了主体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激发了主体创造性的发挥,并促使了主体意识的发展;第二,人力资源实践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促进了人的智力开发、技能培养、身体素质提高及品格完善等多方位、深层次的发展;第三,人力资源实践促进了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们在基本的生活资料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增加了对个人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以及加大对子女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