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4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1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313篇 |
人才学 | 16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417篇 |
理论方法论 | 79篇 |
综合类 | 1122篇 |
社会学 | 110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74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二十四节气融入当代生活的关键,是要契合民众的文化心理与生活需求,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日渐远离人们生活的现代都市社会,部分生活民俗事象还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而其中的饮食民俗则是与人们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上海的饮食类非遗中有许多与节气相关的项目,推动二者联动发展,对于节气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节气与饮食的联系,保护本位性文化,创新开发与节气相关的产品,挖掘特殊节气的饮食习俗,通过文旅开发或申遗,进一步推动节气饮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
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彭裕丹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
小说<边城>描绘了一个原生状态下美丽的边城荼峒,那里有优美、宁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有端庄、古朴、俗美的民居民俗;有厚重、质朴、纯真的民风民情.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乡土味和乡土情,展示了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64.
陈西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32-36
森林文化是近十年来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它吸引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批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这片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研究除了从整体上对森林制度、生态文明、森林文化进行探讨外,还具体到单种树木,比如松柏文化、杨柳文化、槐文化等。栗木文化隶属于森林风俗文化范畴,栗木及其果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赋予了它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生殖崇拜主题。这些文化观念又往往通过宗社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深刻反映出古代人们的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等观念,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以及当前有关民间遗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高亚斌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4-118
在现代文学中,民俗叙事和家园意识是作家们通常表现的两个重要主题,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旨归。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等人,直到2、30年代的废名、沈从文和老舍等人,他们都钟情于对民俗的叙写,以此来寄托他们深厚沉实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66.
江绍原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民俗、岁时节日等和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方面。他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对比来揭示传统礼俗中迷信现象的荒谬性,引导人们养成科学的宗教态度,建立健康的民众生活,普及科学知识。同时,江绍原首创性地将医药民俗纳入到民俗研究范围中,拓展了民俗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为现代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阳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99-101
虽有学者认为巴人有自己的文字,但学界总体却认为巴人及后来的土家族并没有独立的文字,起码是没有成体系的文字。实际上长期以来,土家族都习用汉字,故而其民俗中汉字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俗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奇葩。 相似文献
68.
全球化背景下都市民俗研究对象变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它由原来静态的、平面的市民研究转向“农民—居民—市民”的动态研究,也就是对市民化的全方位考察。其研究对象的变迁具有深厚的现实根基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9.
民俗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都市民俗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泛化”,泛化的根源在于历史原因、民风变革、心理原因、科技进步等。 相似文献
70.
刘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民国纪元之始,即下令废除阴历,颁行阳历。然整个民国时期,阴、阳历法事实上并行。阴历废而不止,表面上缘由在于阴历与民情习惯的调适,深层的根源则是阴历作为民俗“以传统的力量捍卫传统”,故远不是一纸政令就能取消的。阳历虽然经过政令的发布、推行在法律上得以确立。然阴历凭借民众习俗这一强大、丰腴、潜在的社会土壤始终存在,至今不衰。其中,政令与民俗之关系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