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7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24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以"微时代"为核心的人类学文化批评,重塑了新的叙事类型和理论话语,既再现了由于"微时代"媒介动力所产生的亚文化群体、阶层关系的再生产以及特定权利结构的封闭循环,也回应了图像转型背景下民族志文化表述之"语图互文"机制的发生逻辑。"微时代"媒介技术的播散和渗透,同时也预设了一种"后人类"的转型过渡;在此过程中,人类学作为探究"人"的规定性本质与关怀人类生存境况的学科,其文化批评的功能性不应仅囿于为时代秩序、社会群体的成形提供知识性的参照,更在于去实现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反思性导引。  相似文献   
192.
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切入,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结合半结构化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信朋友圈存在一种由家庭圈、挚友圈、共事圈、师生圈和陌生圈共同营造的"圈文化",并且其使用者在此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形象。从态度、认知与行为三层维度对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角色扮演行为进行审视,探讨这一行为对现实世界中社会互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3.
本文把王安忆的《长恨歌》看作是关于上海城市空间的人类学的民族志,并以该假设为出发点进行探讨。笔者的依据如下;首先,王安忆在上海生活已久却以"移民"自居,这种态度与参与观察者的姿态相符。其次,对《长恨歌》的背景——上海怀旧热,虽然作家持有否定的态度,然而却又表现出"有意提供怀旧资料"的创作动机。她这样的创作态度,即与其一味地接受某些现象,不如把关于上海的众多读物(1)作为创作基础,通过彻底认真的事先准备进行验证,这超越了人文学的方法论,更接近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最后,作者的辩证书写或者两面书写方式,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厚度。  相似文献   
194.
全球灾害频发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非人物种的边界及共生关系。人类学的跨界研究可以更好地、多方面地理解它者的社会生命,从而探索自然与文化断裂的接触地带。然而,人类学的它者指向在现当代遭遇表述危机与实践困境,导致多物种研究的本体论转向,跨物种民族志便是此次转向的一种延续和突破,为弥合人与非人、人与自然两分提供了启示。跨物种民族志将人与非人置于更为宏大且具体的社会关系、文化背景和政经体系中,从制度、体系、文化、价值上探寻多物种共存的可能未来。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学应当进一步深化它者的应用研究,促进跨地域、跨学科和多语言的交叉,融合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两类知识,丰富人类学知识体系,多方面展现多物种保护的中国话语与实践,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5.
民族志的反思揭示了人类学田野调查中主、客体互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深刻意识到这种存在会显著影响到观察的结果和研究的结论。因此,在收集、记录各种田野资料的同时,研究者自身的具体参与过程及其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和互动——田野关系——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研究者思考的范畴。但是这种反思大多是研究者对自身固有的身份及自己的参与对研究关系造成的影响的自我剖析,并未能充分考虑被研究者对研究者动机、行为的反应而造成的对研究者观察与研究的影响。只有当研究者在"我看人"——"我看我"/"我看我看人"的同时充分自觉地做到"我看人看我"时,民族志方法的反思才会更加完善,田野调查的效果才会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6.
作为对各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记述的民族志,从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到反思民族志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成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民族志是在不断的反思与批判中发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在研究过程中也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7.
青年群体作为熟稔网络媒介操作技术的主体人群,普遍具有较高的公共事件议题关注与参与热情。运用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以山东"问题疫苗"事件议题为例的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权益诉求、媒介使用习惯、价值理念、媒介事件参与体验的精准叠合带来了公共事件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迅速传播;而文化水平、情绪强度、理性程度等的差异则使得事件议题在急速传播中同时出现聚焦与散逸;青年群体耐心的缺乏与对新议题的转移则易导致公共事件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快速消解。对传播主体人群的再审视将为网络公共事件议题的理性聚焦、秩序传播、事件问题的有效推进提供思考的进路。  相似文献   
198.
199.
哲学特有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于民族志写作始终,使民族志写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将使这种发展趋势一直持续下去.应建构实践民族志这种新的民族志写作方式,该模式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批判与反思是其动力,文化描述和文化批评交融体现其价值,科学实践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0.
传统的人类学民族志书写以独立的"社区"和"土著"为关键词。从解释人类学开始,在民族志研究与书写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权力关系和"价值关联"等方面得到反思,而全球化时代的新型民族志则同时关注文化"去地域化"和"再地域化"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