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7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24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6 毫秒
331.
传统民族志将作者视为当地文化的代言人,民族志作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叙述声音呈现出独白的特点。事实上,合作与对话是田野中存在的现实。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对话性文本”的写作来克服民族志作者的独白对于田野对话的遮蔽。另一方面,民族志作者又不能放弃话语的最终编排权,“对话性文本”同样要由作者来确定最终的呈现方式。就此而言,完全不受作者独白制约的对话只是革新者的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332.
民族志表述中物的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对社会的研究首先关注特定事物在社会中的产生、演变和交换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原则,通过社会中物的交流和交换现象分析社会的外在功能和内部的结构,以达到对社会的整体理解,对人类学学科中关于物的交换的系统研究,说明在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中,物的交换研究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333.
虽然马凌诺斯基身后出版的《严格词义上的日记》曾在人类学史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但它仍然是一份有专业价值的文献。以这部曰记为切入点和主要分析文本,结合社会与个人的相关背景,我们发现,马氏致力于追求自身人格和文化描述的统一性,却最终陷入人格统一与理论整合的双重困境中。究其原因,在于马氏将个人日记当成对田野的逃避以及自我规范的手段,并从根本上将它与学术对立起来,从而错失了联结个人主观性和“科学”参与观察的良机。  相似文献   
334.
“家乡研究”是中国人类学的特色领域,其长短得失一直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作者以自己的教育民族志研究为经验基础,对人类学家乡研究作了反思和辩护。  相似文献   
335.
这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有关中亚东干人的田野民族志,可以说是英文作品中研究东干人的先行之作,内容涉及东干人的分布、来源、农庄、语言、饮食、服饰、婚姻及家庭、民居、宗教、个性和民族主义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铺陈,反思东干人的未来。文中提出的东干人的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族群关系、语言和宗教等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变迁,似乎有了新的答案,可以进行历时性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36.
人文学科遭遇表述危机之际,民族志写作问题成为倍受学界关注的话题,而对其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打量尤显关键。由于格尔茨的理论奠基与写作实践为我们今天重新思考民族志写作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路径。试将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理论和践行策略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力图对民族志写作的奠基性理论加以思量。  相似文献   
337.
《理论界》2021,(2)
使辽诗是宋辽政治生活和民族关系的产物,体现了北宋使臣自觉的政治传播意识和大国情怀,促进了汉族和契丹文化的交流融合。北宋使臣以优越的文化心理去观察辽朝的一切,他们笔下的诗歌恰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记录宋辽对峙时期,辽人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人情,符合民族志以某个民族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野调查和信息采集的学科特点,因此,使辽诗是一种民族志书写形式。以民族志视野重新审视这些诗歌,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辽朝社会历史和民俗文化,对于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也是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38.
职业困顿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的负向感受,会伴随职教本科生学习、求职、入职的全过程。职业院校通过学校规训向学生植入职业锚,但学校教学反而使学生丧失胜任职业的信心。朋辈交往过程中,学生会以兴趣爱好或身份“势差”为名主动调整社交网络,扩展自身职业进路,但周围环境易导致学生陷入“浅尝辄止、技能不深”的困局。步入职场,职教本科毕业生会首先渴望觅求本专业领域的岗位,但又由于资质过剩问题,引发其在职业选择上的矛盾。整体上看,机械式的教育方式通过规训、宰制改变了学生对职业的真实理解,为此需要发展福柯的反抗策略,为学生的“斗争”与“归顺”寻求铸造职业锚的中间栖地。具体而言,可通过理性探求与理智突围破除惯性学习与求职思维,凭借内在追寻与外在协调相融的方式让个体的职业价值更具韧性。  相似文献   
339.
虚拟民族志的兴起,是在媒介转向、新冠疫情等影响下的方法论调试。在“研究者—生产者—媒介—受众—文化传统”这一行动者网络中,虚拟民族志的操作论纲及其伦理关系可归结为:文化传统的“隐性在场”“本真性”在受众与生产者、受众与研究者间形成了田野伦理的博弈张力;“相对真实”与适宜的“情感浓度”是虚拟民族志的使用效度;虚拟民族志与线下田野作业并非是替代与被替代、主流与边缘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对神话主义研究民间传统的创编现场、受众对碎片化民间传统的立场与内化程度等问题的解决,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40.
笔者以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为视点,在业余民族志、现代民族志、后现代民族志的演进序列里考察民族志书写的转向,体认民族志文本从“整体描写”到“深描”乃至“对话”与“多声道”修辞的追求和实践,以此透射人类学文化书写追求多元、双向、互动、开放的撰写取向,呈现民族志书写的实质性的和自觉的多元视角的实践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