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7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24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491.
影视人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学界开始反思其科学性和伦理性。通过《龙王出游》辅助申报片、壮族葬礼纪录片、《莫一大王》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描述,说明在影视民族志作品拍摄过程所面对的伦理困境,如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拍摄内容、叙事艺术和道德等,进而从真实、边界、关系、艺术等几个角度说明影视民族志作品的伦理实践,希望有助于影视人类学作品拍摄伦理的反思和理解。  相似文献   
492.
朱靖江 《民族学刊》2022,13(3):92-100, 148
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影工作者怀着抢救、记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热诚,在80年代默默无闻地坚守他们的学术使命,使这一电影传统延续至今,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史料,其新旧观念的交替、创作方法的变革、转型作品的问世、学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国际交流的开始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正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人类学”概念从海外学界的传入,中国民族志电影开始得到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庇护与引领,这也预示着一个更有学术前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对于中国民族志电影而言,1980年代是承前启后、化育新生的关键时刻,值得当代影视人类学界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493.
林仲轩 《天府新论》2017,(5):141-149
空间的主体地位在传播学界特别是国内传播学界被长期遮蔽,处于被边缘、被遗忘的境地。本研究聚焦传播的空间问题,主张从“空间生产”的视角,直指传播空间从何而来的本质问题。主要依托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并基于对新兴素食传播的民族志研究,阐释传播空间生产的一体三面,即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并提出空间不仅是传播的重要维度,甚至是传播的基础生态。  相似文献   
494.
无论是叙事方法还是分类框架,当代马克思主义工业民族志,都易追溯至《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资本论》第一卷这两部有关“工”的发凡经典之中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田野实证精神比“科学民族志”时代还早了半个多世纪。两位经典作家均以英国作为典型案例,绕道英国反观德国、法国,进而放眼全球。他们在将工人作为调查对象的同时,也视其为文本的阅读对象,以及公共干预的对象。对于当代有关“工”的民族志研究来说,可以从这两部经典著作及其研究谱系中的叙事体例、分类方法以及总体关怀中获得借鉴。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业民族志的本土化,应以人民为中心,兼顾本土文化传统、城乡工业多元形态以及数字社会时代的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式工业现代化的整体过程和现实状况,进而创新新时代的人类学与政治经济学。这种在21世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任务,应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新担当。  相似文献   
495.
在“人类世”中,人类已成为整个生物圈物种中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力量,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区隔也日益加深,多物种民族志是在“人类世”中书写并理解世界。人类学的“本体论”正是多物种民族志的理论基础,多物种是本体论的表征,本体论与整体论奠定了多物种对话与互视的可能性。论文从近些年来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概念入手,结合近些年人类学界热议的“本体论转向”,以近期几部重要的多物种民族志作品为例,试图对其书写对象、叙事手段进行阐述并提炼多物种民族志的重要学术意义。多物种民族志的理念提醒我们面对自然万物,当以体恤之心看待,以谦卑之心尊重。唯此,人类建立一个跨越物种边界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乃至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真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96.
朱靖江 《民族学刊》2023,14(3):79-88, 150
作为一种以肢体动作与表情神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人类文化形态,舞蹈与影视人类学的渊源较为长远。电影自最初发明时期,就以舞蹈为主要的拍摄对象之一,在展示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学者第一次深入田野开展民族志电影记录,舞蹈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象征着地方、民族传统消亡与抵抗的并存。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土著民族舞蹈为核心元素的影片,不仅在大众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娱乐电影类型,也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血脉,并且逐渐从单纯的素材记录走向学术阐释与文化建构的新方向。20世纪后半叶以来,民族志电影与舞蹈的关系逐渐以简单的形态记录,逐渐走向更超多元表达的舞蹈影像志。此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舞蹈影像志也具有了影音档案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497.
结合在网络民族志中的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网络民族志的“田野”——网络社区依托的互联网语境,认为它既是社交平台,也是一个信息分发媒介,可能面临隐形的舆论操控和审查;同时也是一个“舞台”、职业平台和交易平台,是一个名利场或角力场。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者自身在网络社群观察中所发现的“阐释困境”,总结了网络民族志面临的5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互联网作为田野存在的“虚实二重性”;二是行动者身份信息可能面临“人设面具”和符号包装的挑战;三是行为信息可能面临“符号表演”误导;四是态度和情感信息在同质化群体聚集的网络社群中可能是单向度的,对浸润、卷入其中尝试获得情感共鸣和深度理解的研究者而言,如何作出更客观的判断形成挑战;五是网络社会环境中的隐形力量——技术、资本和权力对信息环境之“池”的人为搅浑。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所采用的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及应对上述挑战的对策,包括整合线上和线下、多站点研究、多方法融合、多视角求证等,并提出了“超脱”的必要性,在“浸润与超脱”这两个看似背道而驰的状态中来回穿越,或才能更好地兼顾高质量网络民族志所需的参与性与反思性,从而获得更贴近事实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