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222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英美汉学界的赋学研究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时代语境、研究视角、观照维度以及方法路径均不相同.基于此,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发展期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繁荣期四个阶段.梳理这四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总结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指明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拓宽国内赋学研究视角、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翻译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诗玲是英国汉学界知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曾成功地将鲁迅、张爱玲等中国作家送入西方文艺界门槛甚高的"企鹅经典".蓝诗玲关注翻译文学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她对中国文学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和赞助人的认识,影响着她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蓝诗玲洞悉翻译之"忠实性再创造"的本质.重视语言差异和文体考量,关注文化差畀和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23.
试论不忽木的汉化事迹与汉学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忽木是元代有影响的汉化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对汉文化有极深的造诣。文章主要探讨他的汉化事迹与汉学成就,着重说明他在元政权中所起的作用与贡献。  相似文献   
24.
什么是汉学主义?——探索中国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学主义(Sinologism)是近几年中西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既不是汉学的一种形式,也不是东方主义和其他理论的翻版,而是中国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中的一种隐性意识形态。本文从汉学主义概念的产生和东方主义及后殖民理论的局限入手,提出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汉学主义批评理论,对汉学主义的核心问题进行概念性的探讨,包括:汉学主义理论的意义,研究领域和范围,内在逻辑、工作原理、性质和定义,以及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汉学主义既是一个知识系统,又是知识生产的一种实践理论,是中国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中建立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种种观点、概念、理论、方法和范式的总体基础之上的智性无意识或学术无意识。但汉学主义的理论不应成为后殖民主义的政治批判理论,而应成为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学术批评理论,把追求尽可能客观、公正、科学的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作为终结目标。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很有必要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思想的二次解放,克服汉学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惰性,建立中国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5.
从年谱、日记和书信等材料,可以了解20世纪上半叶陈寅恪与西方汉学界的交往情况,他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与把握情况以及他与一些西方汉学家之间的相互评价。整体而言,陈寅恪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西方汉学界对他的了解程度。毫无疑问,陈寅恪在长期留学西方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汉学界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尽管受到西方汉学界的影响,陈寅恪在建构现代中国学术体系过程中却不拘泥于西方汉学思想的束缚,既以西方近现代学术为衡量标准,又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特殊性对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深远影响,其视野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上升到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体系以求再现中国文化辉煌的高度。  相似文献   
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学曾对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但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便捷和频繁,汉学的异质性力量已经衰减,有必要在学术逻辑的层面上对其进行客观检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兴起,是汉学自身发展的产物,而它在国内引发的学术焦虑.则与20世纪末中国的文化反思和学术转型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在今天看来,汉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追随西方学术热点、受制流行理论之嫌,但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仍显示了活跃的学术创造力,而且它与国内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关系,已成为我们面对的学术新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7.
中国研究需要对中国的内部事件和对外关系作出及时反应,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十分活跃,新现象、新资料和新方法不断推动着它的发展。回顾历史,美国的汉学研究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时期,我称之为中国学研究的“五代”。  相似文献   
28.
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长期以来忽略了近代著名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就.本文认为,丁韪良从包括进化论史现在内的当时西方主流历史哲学出发,在梳理和总结传统中国史学缺点的基础上,对重建和解释中国历史、特别是在寻找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分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和建设性的见解,开创了近代以来中西重建中国"大历史"的先河,是梁启超"新史学"和蒋廷黻、费正清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声.本文在充分肯定丁韪良对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划时代贡献的同时,也对其西方中心论和神学目的论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9.
明中叶以后,学者开始重新肯定汉学和古注疏的重要,在易学研究方面亦出现恢复汉学的倾向。由《易图》的真伪之辨,明人对宋儒的推崇态度已大加转变;提倡实学的学者通过考订《周易》中的象数来反对空谈玄理,涌现出许多以象数观点解易的著述,力图恢复汉人的言象;有关《周易》古注的辑佚工作,成果也相当可观,亦有专研音韵与考据易义的经著出现。可以说,这是清代汉易研究的滥觞。  相似文献   
30.
西方汉学尤其是美国汉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今天,讨论这样的冲击必须首先追问:我们所讨论的对象在西方学术话语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作为中国学人的我们,在面对这些"异质"话语之时,又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最终保证中外学术对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