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31.
本文论述了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指出:自然灾害固然是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统治阶级腐朽统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无疑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程度。正是天灾与人祸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最终导致了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地位的下降,直接促使流域不稳定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32.
以淮河为中轴的区域作为我国南北文化融合的交叉地带,是中原文化向东、向南扩散、演进中明显存在的一条过渡文化带,因而在此区域广泛流传的大禹神话也在中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过渡性和地方性特征,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流变轨迹。对淮河流域大禹神话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国上古历史,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流变并探索神话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也有助于深化淮河文化的地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3.
陶东旭  于雪美  李鑫 《职业》2011,(17):137-137
一、淮河水污染防治的状况 "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流域内II-III类水质断面数量显著提升,劣V类断面数量有所下降,流域水质总体改善。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河流断面总氮量不参评),  相似文献   
34.
陈朝云 《文史哲》2005,(6):48-53
中原夏文化对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影响到豫西、鲁东、皖北。代夏的商文化的冲击使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夷文化部分地与商文化融合,鲁南、苏北地区成为商文化的波及地区,淮夷文化成为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周文化不但影响了淮河流域古代文化的面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淮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结构和成分。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中原文明的浸润由西而东递减,土著文化因素递增;从社会层次上看,对中原王朝礼制文明的接受程度则由社会上层而下层递减。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夏商周古代文明的多种因素,从而为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5.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由王鑫义教授任主编,李修松教授等7位专家撰写,历时8年,终于由黄山书社于2001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一部探讨、研究区域开发史,为今日治理淮河提供历史借鉴的专著,也是在经济大开发中,为国家和淮河流域党政领导部门提供进一步发展淮河流域经济的"决策"参考著作.它在史学为现实服务(即古为今用)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为克服和扭转"史学危机"做出了贡献,是我们史学界值得庆贺的喜事.  相似文献   
36.
地域文化以其特有的独特魅力形塑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地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或缺。文学用其诗情画意的语言彩绘出地域文化的特质,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故此依托地域文学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是践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淮河流域文学为例,探讨基于地域文学的地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37.
基于DSR模型的淮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六安段饮用水源污染隐患突出,生态功能下降,季节性污染严重,城区水域景观功能弱化。基于DSR模型,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淮河流域(六安段)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5年至2010年淮河流域六安段的生态安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0年,淮河流域六安段生态安全状况正在不断改善,生态安全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生态安全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其仍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人类不仅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减轻和解除生态环境的威胁,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  相似文献   
38.
对《水污染防治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污染防治法”课题组一行30多人于2003年7月15日至2003年8月10日,对《水污染防治法》在淮河流域(河南境内)的实施情况展开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水污染防治法》在淮河流域(河南境内)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对河南省的水污染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地方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联系《水污染防治法》在淮河流域(河南境内)的实施情况,项目组提出了对《水污染防治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及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和有利于该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39.
地跨豫、鄂、皖、鲁、苏的淮河流域是先秦货币的重要流通区域。尽管先秦文献没有淮河流域货币使用情况的记载,但这一地区本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的大量先秦货币资料为我们探讨先秦流域内的货币文化提供了可能性。淮河流域货币文化源远流长,至迟在商代中期已经使用天然货币———海贝。春秋时期天然海贝逐渐为金属铸币的空首布所取代。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分属楚、魏、韩等国,货币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中除刀币和圜钱极少流通以外,布币、贝币等均在流通,楚国黄金货币———爰金的使用尤为突出。淮河流域还是我国先秦货币的重要铸造地区  相似文献   
40.
本文依次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 (含春秋战国 )及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认为 :旧石器时代 ,淮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新石器时代 ,该流域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区 ,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夏商周时期 ,淮河流域国族的向背直接关乎王朝的安危 ;春秋战国时期 ,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 ,各大流派思想于此滋生并相互激荡。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才辈出 ,文化发达。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从文化来分析 ,先秦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在全国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