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2篇 |
理论方法论 | 1篇 |
综合类 | 66篇 |
社会学 | 5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治水信仰产生于频繁的治黄、治运、治淮实践活动,有缅怀型、敬畏型、厌胜型三种类型。缅怀型治水信仰的崇祀对象是现实存在的生前治水有功之人,是传统社会崇贤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敬畏型治水信仰最显著的特征是祭祀对象的神格化。与缅怀型、敬畏型两种治水信仰不同的是,厌胜型治水信仰并没有特定的祭祀对象,而是通过设置镇水器物以镇水患。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治水信仰的多样化、类型化和系统化发展,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现象,它反映的是淮河流域各地官府和民间社会持续进行治水活动的一个变动过程,是人文减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3.
孙语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3):61-69
改革开放后淮河流域的商业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各种所有制呈现多元发展局面,商业活动逐渐呈现出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的巨大活力和生机。市场主体规模速扩,体系趋于完善,如商业网点的广泛布局、城乡集贸市场的繁荣、市场主体的体量增大且向买方市场转化。消费需求增长动力逐渐强劲,市场建设不断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品供需结构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呈现出阶梯式递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4.
杨帆先生和汪祖杰先生是研究经济以及金融问题的专家。本文的谈话却不是经济或金融问题,而是水的问题。对话颇有见解,关键是突破了水利专家(在中国,水利专家可以称为“水库专家”,他们常常是按照西方近代科学修水库,反而贬低中国历史上的水利成就和思想)的形而上学机械论。是否成立,需要争论。 相似文献
55.
赵筱侠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0(2)
黄河夺淮造成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1950年前后,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给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面对淮河洪泛,中共中央迅速将治淮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先后召开了全国性治淮工作专项会议,制定了治淮的方针与原则,成立了治淮工作的领导机构,编制了治淮规划,为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推动了治淮工程的全面兴建. 相似文献
56.
陆勤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江流域诸考古学文化为内涵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为内涵的北方文化。南北方文化经过交流、融合,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步形成中国古代文明。在南北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下游地区原始居民及其创造的“淮河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量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说明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所作出的贡献,说明淮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并且发挥了促进中国古代文明早日诞生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7.
淮河流域灾荒之频繁,危害之严重,影响之深远,远较其他地域尤甚,形构出淮河流域一种典型的灾荒文化记忆,全面而深刻影响到淮河流域文学的主题选择、价值取向、审美风貌及艺术格调。即使在后灾荒时期,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仍感受着"灾荒记忆"这一"深层结构"的存在,无论在叙述形式,抑或叙述内容等方面都能触摸到灾荒文化的脉动。当代淮河流域文学的灾荒书写具有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重阐释空间,表征着当代淮河流域作家个体体验与现实关怀、审美书写与责任担当等现代性价值观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彰显出淮河流域文学的公共性命意。不过,囿于当代淮河文学难以对淮河流域民众在现代性冲击面前因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本土与他者间的矛盾或冲突而引发的内在灵魂的挣扎和痛楚予以艺术转化和审美超越,也失去了由此而可能生成的思想深度和文本厚度。如何促使当代淮河流域作家的成长、成熟,才是淮河流域灾荒文学真正成熟和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李修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6):1-7
本文依次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 (含春秋战国 )及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认为 :旧石器时代 ,淮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新石器时代 ,该流域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区 ,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夏商周时期 ,淮河流域国族的向背直接关乎王朝的安危 ;春秋战国时期 ,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 ,各大流派思想于此滋生并相互激荡。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才辈出 ,文化发达。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从文化来分析 ,先秦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在全国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9.
李东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7-13
近70年来,学界在有关淮河流域水环境史的综论性研究,水系、湖泊、陂塘变迁研究,水环境变迁原因研究,水旱灾害研究以及水利建设、水运交通、城镇兴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环境史相关文献整理,拓展对研究时段的认知,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0.
张文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79-91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河流众多,密如蛛网,湖沼棋布,犹如串珠,水资源格外丰富,水环境整体格局稳定,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就河流言,由淮河干流与37条一级支流及众多的二级、三级支流构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网络结构体系,期间虽有汝水、泗水和沭水的改道事件,但总体来看,整个流域的水系面貌并未发生大的变动,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之中。就湖沼论,有各类湖沼253个,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密集,功能多样,水体状况运行良好,虽然鸿隙陂、荥泽、圃田泽等湖沼有显著变迁,但流域湖沼整体面貌和格局未有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