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648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46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477篇
理论方法论   156篇
综合类   1324篇
社会学   421篇
统计学   49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在全国碳减排目标框架下,从县域尺度开展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指导城市群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区域内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性,而地理探测器不仅可以识别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单独的影响力,还可以识别影响因素交互效应对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力。因此,文章通过校正融合长时间序列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空间化模拟了1995—2019年兰西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从县域尺度视角出发,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碳排放总量从1995年的36.23×106 t上升到2019年的116.61×106 t,增长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年均增速为4.79%,县域碳排放(104t)区间由1995年的[13.4, 425.4]增长为2019年的[103.2, 1051.4];(2)高碳县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主城区以及周围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县区,空间差异性在不断缩小,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局部自相关比较稳定,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导;(3)碳排放空间分异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力始终最强。  相似文献   
32.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设定区域人均GDP收敛模型和能源消费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来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的收敛情况以及中部、西部和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但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都呈下降趋势;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中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存在GDP的绝对收敛;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发散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则是收敛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考虑能源禀赋和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碳排放量依然较大的地区,要采用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相关技术和发展相关产业,减少碳排放以争取尽快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33.
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价值评价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本文在最优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资源和环境约束,建立了一个用于评价可持续能源资源价值的跨期动态模型.本文还着重分析了市场的不完备性、环境的外部性以及政府政策失灵对可持续能源资源价值各构成部分的影响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并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4.
项冬云 《决策》2003,(8):58-59
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出了“十五”规划的预期,部分省区在夏季用电高峰时又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拉闸现象,“能源瓶颈”在消失多年后又重新出现。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35.
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节能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21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降低全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能耗,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和资源节约方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6.
通过引入城镇化和城乡“二元”变量,拓展了能源消费分解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LMDI),将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乡村居民收入水平、能源强度、能源供给率、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乡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城镇化9大效应,发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效应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贡献最大,而乡村人口规模效应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减少贡献最大。通过对中国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城镇化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最后,从提高燃气管网覆盖率、加大对节能家电购买的补贴力度、制定和完善居民区建筑节能标准等方面给出减缓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托运人向承运人开具清洁提单保函、承运人向托运人签发清洁提单的做法在当前国际货物海运中极为普遍。国际公约、国际组织规则、各国法律以及司法实践对清洁提单保函的性质、效力等仍存在诸多争议。在国际货物海运中,因清洁提单保函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尝试厘清清洁提单保函的性质和效力,探讨清洁提单保函无效的法律后果及其对交易安全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方式,旨为应对清洁提单保函带来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方法建立重庆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1997—2016年重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促进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是抑制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自2010年起人口对人均碳排放有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随着煤炭消费比重、工业比重的变化而呈曲折变化态势.总的来说,驱动因素的作用大于抑制因素的作用,导致人均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为实现对高楼玻璃幕墙灵活、高效地清洁作业,设计了一种滑动吸附式壁面清洁装置,分析了清洁装置的转向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阐述了清洁装置各组成部分的设计结构和工作原理.试验表明:该滑动吸附式壁面清洁装置可实现在玻璃幕墙的竖直方向全方位自由移动,控制灵活、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世界能源的供应格局、消费结构以及地缘政治正在转变.“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新动能.文章将能源对外投资模式简化为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和非股权投资模式.利用多目标效用理论进行静态分析;建立多元选择Logit模型,实证了能源对外投资动机(技术、资源、市场)和东道国制度质量与能源投资模式选择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