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04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21.
422.
渐消记忆型自适应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根据经济信息的不断更新,调整原有线性回归模型的必要性,介绍了一种渐消记忆型自适应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23.
人们一般将文人画在宋代的独立归因于苏轼, 正是通过这位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文人画拥有了明确的理论与主张。不过,将这一理论主张的后果指向与画工画不同的文人画派的出现,则是对这一现象似是而非的理解。从根本上讲,苏轼的文人画论彰显的是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源起于宋代以来思想世界的深层变化, 最终以艺术方式落实于文人的绘画实践。如果说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因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而迅速实现了由技到道的转换, 使得画作得以指向整体的山水世界, 那么苏轼所引领的宋代文人画实践则以独特方式改变了画作的空间结构。一方面,整体的山水世界交互融通, 呈现出由远向淡的空明化转向,另一方面, 具体的山水物象各自显出, 彰显其不同于整体山水的灵动个性。在文人画作中, 这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又相互结合, 形成的是空与灵的内在交织,透露的是生活世界的近世转换。  相似文献   
424.
425.
《林泉高致》完成于山水画全面发展的北宋时期。作为一份综合性著述,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画法解析、鉴赏依据、画理画意各个方面,其中提出的“三远”之说不仅成为绘画史和画论史中的重要资源,且在当今士人绘画的讨论中仍然发挥着理论的重塑力和思想的启发性。在不同理论视角的相互交叠中,汇聚着理解山水画杂多又复合的诸要素。历史性追溯并还原这些要素所占据的绘画空间,揭示它们的关联方式和运作环境,不仅能辨析山水画视觉语言的内在节奏,且能结合具体实践阐明“三远”所包含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人格,由此得以揭示北宋时期独特的士人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26.
地名是凝结着历史记忆且能激发语词联想的文化符号,典型如金陵有数十种别称,并且因其不同的语词特点、典故来源、称名性质构成复杂而庞大的表意系统。其中,“金陵”一称影响最大,“秣陵”因构词法相似而与之成为成对地名,受语言机制、历史情境、现实事件等多重因素作用,衍化出不同的意象偏好、题材选择与情感色彩。地名丰富化与金陵组诗规模化同步,文化内涵的累积使诗境更加饱满,但也因此陷入典故繁复、意象空洞的创作困境。明清时期,“孝陵”作为极具象征意味的新地标使怀古诗更具临场感,相似的词形使其得以部分继承“金陵”“秣陵”的表达传统而没有宋代以来金陵怀古诗肤廓之弊。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关键词类型,以地名为远读的切入口,还原背后的历史空间、诗人心态,对古代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7.
对偏心摄影光法的光学原理进行了讨论,并改进了计算公式;考虑了光源宽度和照相机口径大小的影响,减小了计算中的系统误差;用计算机模拟了摄影验光的成像过程,与真实的摄影验不图像进行了对比,并验证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28.
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矩阵主要由网络作者批评、学院派批评、媒介批评和读者在线批评等几个方面构成,虽然批评主体多元、批评方法也日渐丰富,但由于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增殖飞快,批评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致使批评结果时常出现迟滞、偏颇、言之无物等问题。数字人文研究法可有效解决批评主体“入场难”的问题,它在处理超长文本和海量文本方面具有智能优势,一叶·故事荟、文字云、图书语言分析器等智能软件可轻松提取出网络文学的质素特征,由此实现对单个或海量文本的“远读”。其中的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空间人文计算等方法可辅助研究者进入不断生长着的文学现场,在网络文学的本体研究、评价机制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构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网络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