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57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管理学   2496篇
劳动科学   196篇
民族学   526篇
人才学   633篇
人口学   158篇
丛书文集   6334篇
理论方法论   1148篇
综合类   11335篇
社会学   2299篇
统计学   304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533篇
  2022年   517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381篇
  2016年   404篇
  2015年   616篇
  2014年   1694篇
  2013年   1417篇
  2012年   1602篇
  2011年   1726篇
  2010年   1614篇
  2009年   1638篇
  2008年   2208篇
  2007年   1428篇
  2006年   1285篇
  2005年   1264篇
  2004年   1333篇
  2003年   1233篇
  2002年   842篇
  2001年   726篇
  2000年   527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71.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2.
真话难说     
岳强 《现代交际》2002,(1):53-53
要求别人说真话的人,自己未必爱说真话。这种人很聪明,也很危险,他让别人站在开阔地带,自己却躲在掩体里。说真话是高尚的,但高尚往往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假如诺言是生命力极强的杂草,那么  相似文献   
173.
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民族性中,缺乏创新精神及创新所必备的自主意识;我们虽宏扬集体主义,但却又缺乏平等分享与合作的习惯;加上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及情感体验的功利化或精英式教育,从而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华民族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4.
175.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博大精深,绵延流长,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它面临着绿繁荣芜杂的网络文化的挑战:首先,在网络文化传播上,西方凭借其信息高科技优势大肆推行其文化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威胁。其次,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第三,面对网民低龄化的特征和趋势,加强对正处于初级社会化最后阶段的青年网民的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势在必行。第四,网络技术和文化发生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必然打上“转型期烙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欲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就应在网络文化中的根植是可能的。其理论的可能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内在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网络文化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及网络的传播特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网民的文化传统教育;基本精神在网络中根植的形式;建立网络伦理规范;加强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坚持交流中的“拿来主义”;建设并维护本土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76.
《学衡》杂志以“论究学术 ,阐求真理 ,昌明国故 ,融化新知”为宗旨 ,对 2 0世纪初期的学术弊端提出了严厉批评 ,并在此基础上呼唤对真正的学术精神的追求 ,即自信、自得、贞操、求真、审慎、创造、社会关怀和追求文德之精神 ,同时提出了学者对于前人、今人和世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7.
论赛珍珠非小说作品中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赛珍珠是一位精力充沛因而多产的作家。除创作出成功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小说,她也写过许多非小说作品,发表大量的演讲辞。这些作品在精神上与她的小说创作的宗旨是吻合的,它们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8.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的关于自由的思想和主张,对于人类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9.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