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80篇
  免费   780篇
  国内免费   185篇
管理学   2848篇
劳动科学   136篇
民族学   773篇
人才学   464篇
人口学   291篇
丛书文集   6201篇
理论方法论   1256篇
综合类   13435篇
社会学   2133篇
统计学   1008篇
  2024年   226篇
  2023年   866篇
  2022年   807篇
  2021年   992篇
  2020年   861篇
  2019年   897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649篇
  2016年   752篇
  2015年   932篇
  2014年   1885篇
  2013年   1748篇
  2012年   1943篇
  2011年   2055篇
  2010年   1868篇
  2009年   1934篇
  2008年   2423篇
  2007年   1383篇
  2006年   953篇
  2005年   842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680篇
  2002年   679篇
  2001年   607篇
  2000年   432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3.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的发展形式,是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它扎根于农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其本质在于经济互助,表现为有组织地发动邻里、志愿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社会各界应将其作为重要实施方略,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资金互助为基础,以组织动员为抓手,以服务互助为重点,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阵地,创新各类互助养老模式,着力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来源,培育互助队伍,增加互助内容,从无偿到无偿、低偿相结合,探索建立标准规范的服务管理评估制度,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互联互通,最终尝试建立圈层化、整合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24.
25.
民族互嵌社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空间场域延展的实践形态,是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时代命题的现实阐释。现代城市社区功能的集聚和细化为民族互嵌的再造及重释提供了场域空间,由于民族互嵌社区具有公共性、聚合性和互动性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嵌套结构,催生出精准互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愿景”:理论层面,要深刻把握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目标向度、方法向度、内容向度;实践层面,要精准识别民族互嵌社区的场域情境,以智能技术描绘民族互嵌过程的“全景图”和“晴雨表”,通过社区制度体系的精准供给,提升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26.
利用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数据,文章通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之间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分区(东、中、西部)层面,区域内的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在全国层面及西部地区,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交互抑制影响,即邻近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旅游吸引力)提高促进本地交通可达性(旅游吸引力)增长,却抑制本地旅游吸引力(交通可达性)增长.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之后列宁通过对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推动俄国实现"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对"跨越论"的又一次成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跨越论"的新发展,并在此驱动下向更高层次迈进。历史与现实证明: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障,适应基本国情是根本准则,坚定四个自信是直接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跨越"塔西佗陷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相似文献   
28.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